【摘要】目的 觀察
替比夫定(LdT)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過程中肌酸激酶(CK)升高情況及預后。
方法 對2004年2月-2010年2月接受LdT治療的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K結果進行評估,其中LdT初治患者35例,
拉米夫定(LAM)治療2年后改用LdT繼續(xù)治療1~3年患者14例(中間無間隔)。LdT用藥時間1~5年。治療期間每8~12周隨訪1次,評估項目包括血清HBV DNA、血清HBV標志物、血清生物化學指標(包括CK)、血液學指標,并記錄不良事件和合并用藥。
結果 LdT治療中,隨訪1、2、3、4、5年的過程中,CK l~4級升高總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61.2%(30/49)、81.6%(40/49)、87.8%(43/49)、91.8%(45/49)、95.%(47/49),CK l~2級升高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57.1%(28/49)、73.5%o(36/49),75.5%(37/49)、77.6%(38/49)、81.60/o(40/49),CK 3~4級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4.1%(2/49)、12.2%(6/49)、12.2%(6/49)、14.3%(7/49)、14.3%(7/49),第2年CK 3級以上年發(fā)生率最高(14.3%)。7例患者出現(xiàn)8例次3級以上CK升高,見于36~168周,其中6例患者發(fā)生于52~104周,CK最高達正常上限的35.8倍,4例3級以上CK升高患者有誘因存在,去除誘因、繼續(xù)用藥,CK多于2~3周下降至3級以下或正常,無肌力改變。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7×ULN而終止治療;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至1096 U/L且出現(xiàn)肌無力而終止治療;1例LAM經(jīng)治患者因診斷肌病停止治療。
結論 CK升高不能作為停藥的依據(jù),需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判斷。
慢性乙型肝炎(CHB)最重要的治療措施是抗病毒治療,干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是目前主要的抗病毒藥物。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治療CHB的安全性因用藥過程中肌酸激酶(creafine-kinase,CK)的升高而受到質疑。我們分析了我科接受LdT治療患者CK水平的變化,以期對處理用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有所幫助。
資料與方法
1.病例選擇:收集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北京友誼醫(yī)院
肝病中心接受LdT治療的49例CHB患者,年齡16~65歲,診斷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標準;所有患者血清ALT、水平大于1.3倍正常上限(ULN)且小于10×ULN,血清HBVDNA水平≥1×106拷貝/ml。其中LdT初治患者35例,拉米夫定(1amivudine,LAM)治療2年后改用LdT繼續(xù)治療1~3年14例(中間無間隔)。LdT用藥時間1~5年。排除標準:合并
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或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有失代償性肝病(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肝性腦病等)的患者;合并代謝性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既往12個月內接受過干擾素或其他免疫調節(jié)藥物治療的患者;診斷或懷疑有肌炎、肌病或周圍神經(jīng)病的患者;有胰腺炎或肝細胞癌病史或臨床體征的患者;有異常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的患者。
2.觀察項目和療效評估:治療前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檢測血清HBV標志物、HBV DNA、血清生物化學指標及血液學指標。治療期間每8~12周隨訪1次,評估項目包括血清HBV DNA、血清HBV標志物、血清生物化學指標(包括CK)、血液學指標,并記錄不良事件和合并用藥。對患者的CK水平進行評估,并將其分為0~4級。0級:CK<1×ULN;l級:l×ULN<CK<3 × ULN;2級:3×ULN<CK<7×ULN;3級:7×ULN<CK<10×ULN;4級:CK>10 × ULN例。CK正常值為24~170×U/L。對于出現(xiàn)CK 3級以上升高或臨床有明顯肌痛、乏力等癥狀的患者,必要時行肌肉活組織檢查明確診斷。
結果
1.LdT治療CHB患者的完成情況:對49例患者進行隨訪,完成1、2、3、4、5年隨訪的LdT初治患者分別有35、15、13、9、3例;完成1、2、3年隨訪的LAM經(jīng)治患者分別有14、13、2例。共有3例患者終止治療:1例LdT初治患者因CK 3級升高而終止治療;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至1096 U/L且出現(xiàn)肌無力而終止治療;1例LAM經(jīng)治患者因診斷肌病停止治療。
2.隨訪5年CHB患者CK升高的累積發(fā)生率:隨訪1、2、3、4、5年的過程中,CK l~4級升高總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61.2%(30/49)、81.6%(40/49)、87.8%(43/49)、91.8%(45/49)、95.9%(47/49);CK l~2級升高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57.1%(28/49)、73.5%(36/49)、75.5%(37/49)、77.6%(38/49)、81.6%(40/49);CK 3~4級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4.1%(2/49)、12.2%(6/49)、12.2%(6/49)、14.3%(7/49)、14.3%(7/49)。CK 3級以上年發(fā)生率分別為4.1%(2/49)、14.3%(4/28)、0(0/13)、11.1%(1/9)、0(0/3)。
3.CK升高程度3級以上CHB患者情況:(1)49例患者中,7例(LAM經(jīng)治患者2例,LdT初治患者5例)患者出現(xiàn)8例次3級以上程度(>1190 IU/L)的CK顯著升高,最早見于1例LAM經(jīng)治患者,在服用LdT 36周時出現(xiàn)顯著CK升高,最晚見于1例LdT初治患者,用藥168周時出現(xiàn)CK顯著升高,6例患者于服用LdT 52~104周期間出現(xiàn)顯著CK升高。(2)1例LAM經(jīng)治患者出現(xiàn)2次CK顯著升高。(3)1例LdT初治患者CK升高達35.8×ULN。(4)1例LdT初治患者于用藥40周時發(fā)現(xiàn)CK顯著升高,44周退出治療,76周時降至173 U/L。(5)4例患者在CK顯著升高前曾有劇烈活動。(6)7例患者的CK水平均在16 d內降至3級以下。
4.隨訪5年中CHB患者的肌病累積發(fā)生率:僅見于1例49歲LAM經(jīng)治女性患者,5年累積發(fā)生率2%。該患者于LAM治療72周后換用LdT,監(jiān)測CK波動在正常至2×ULN間。LdT治療至104、128、130周,CK分別為279 U/L、384 U/L、177 U/L,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雙下肢無力,上肢肌力V級,下肢肌力Ⅳ級。股四頭肌肉活組織檢查可見炎癥和肌纖維壞變,不除外藥物造成肌肉損害。初步診斷為“藥物性肌病”,立即停藥,給予輔酶Q10口服。停藥2周后患者肌痛消失,停藥1個月后雙下肢無力基本消失。停藥2年,每3~6個月復查,HBV DNA<500 IU/ml,ALT正常,CK正常。無明顯不適。
5.CK升高CHB患者的預后:1例肌病患者經(jīng)停藥和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CK水平降至正常。2例停止LdT治療的患者,停藥后改用其他藥物治療,CK逐漸下降,隨訪至24周均恢復正常。6例CK升高≥3級且繼續(xù)LdT治療的患者,適當休息2~3周后,CK均下降至2級水平至正常水平間,無不適主訴,無肌力改變,未停藥或改變藥物劑量。治療過程中CK升高1~2級的患者,升高為一過性和可逆性,且為無癥狀的一次性偶發(fā),未予處理,在隨后1次的定期隨訪時,90%以上的患者CK可至正常水平。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LdT治療的過程中,1年時CK l~4級升高總累積發(fā)生率為61.2%,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發(fā)生率逐漸升高,5年時累積達到95.9%。其中81.6%的患者CK的水平為l~2級升高,但無臨床表現(xiàn)。此外,CK升高達3級以上的患者,5年內累積發(fā)生率為14.3%,且年發(fā)生率高峰出現(xiàn)在第2年。第1年和第2年CK 3~4級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4.1%和12.2%。該結果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LdT治療滿1年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K水平3~4級升高的發(fā)生率為1.7%和8.4%。治療2年時該比例為12.9%。用藥3年之后,CK水平3~4級升高情況減少,因此治療過程中的前2年可能是CK明顯升高的主要時期。我們觀察到較高的CK升高發(fā)生率,可能與監(jiān)測時間比較密集以及部分患者為LAM經(jīng)治有關。鮮見LdT治療5年時CK累積升高的數(shù)據(jù),GLOBE研究的2年數(shù)據(jù)顯示,LdT初始治療中1~4級CK累積發(fā)生率為72%,LAM治療組為42%;與本研究中LdT治療組數(shù)據(jù)相近。
我們的研究顯示,85.7%(6/7)CK 3級以上的患者只出現(xiàn)1次高峰,不需要特殊處理,CK很快降到2級以下水平。57.1%(4/7)的患者發(fā)作前有較劇烈的活動或勞動,提示在服用MT過程中,應建議患者減少以上行為,特別是已有CK輕度升高的患者,這樣可避免嚴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無須特殊處理,這些患者的CK水平會在適當休息2周左右迅速下降,且沒有發(fā)生肌病等嚴重不良事件。l例LdT初治患者因CK3級升高而終止治療,退出治療后肌酶繼續(xù)升高,我們除對其繼續(xù)隨訪外,未進行治療,患者亦無肌痛等不適,停藥24周后,CK恢復正常。對于這些患者,可能無須停藥或無須特殊治療,但應加強隨訪。對于CK水平輕度升高的患者,也不能排除導致肌病的可能。可見,我們不能以CK水平的高低判斷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必要時進行肌肉活組織檢查,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本研究表明,在不停止LdT治療的情況下,超過90%的患者CK為一過性升高。由于藥物的不良反應只有在停藥后才會消失,該結果與LIT導致CK升高的情況不符。我們推測,導致CK升高的因素除LIT外,劇烈活動等誘因起到重要的協(xié)同作用。GLOBE研究顯示,LdT治療組中CK明顯升高的患者明顯多于LAM治療組。以上結果提示,LdT可能增加了肌病發(fā)生的可能性,使肌肉對誘發(fā)因素更為敏感。已有病例報道,LdT可能加重已存在的肌肉損傷,并建議這樣的患者避免選擇該藥物治療。
在LdT治療過程中,大部分患者會發(fā)生CK升高,但程度較輕,即使明顯升高也沒有肌病發(fā)生,且預后良好。CK升高不能作為停藥的依據(jù),應結合臨床表現(xiàn),嚴密監(jiān)測病情變化,必要時應行肌肉活組織檢查。
以上來源:任江波,王宇,李紅藝,荊取杰,賈繼東,馬紅。《替比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期間肌酸激酶升高的觀察與分析》。《中華肝臟病雜志》2012年9月第20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