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與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2月收治出院的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的糖尿病患者101例,出院時無足部潰瘍和壞疽,生活能自理,思維、聽力正常,能進行語言溝通交流,在知情同意的原則下自愿參與研究,出院后患者通過血糖監測、飲食、運動、藥物和(或)胰島素等綜合治療,血糖保持在良好范圍,其中實驗組50例,對照組51例。
方法:①住院期間糖尿病教育:兩組住院期間均接受了系統的糖尿病教育、飲食、藥物、運動治療法糖監測及糖尿病足的預防和護理知識教育。出院前根據Gavin''s足危險因素加權值積分法[1],對兩組進行糖尿病足危險因素評估,將患者分為高、中、低危組。②院外糖尿病教育干預方法:建立家庭護理隨訪檔案,由經過統一培訓的科研小組成員分組入戶進行家庭護理干預。低危組出院1個月內進行1次家庭隨訪,以后每3個月隨訪1次,重點講解糖尿病并發癥,尤其是足部潰瘍的危害和預防重點,包括皮膚及趾甲護理,雞眼、足癬的處理,穿鞋襪的注意事項,足部運動的方法等。高、中危組出院后每月進行家庭隨訪1次。除講解與低危組相同的內容外,告知患者潛在的危險,并指導患者識別和避免危險因素。每次隨訪時,首先對上次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根據患者不同時期的心理和生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一對一”的教育,教會患者自我護理的技能。護理人員經常與患者溝通,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促進康復。
評價方法:干預前后對兩組分別使用糖尿病足預防知識和行為習慣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該調查表參考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1~2],根據工作經驗,在征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成。內容效度系數為0.861,內部一致性度系數為0.881.對干預前后兩組的糖尿病足發生率進行比較。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結果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性別、年齡、學歷等一般資料及干預前合并癥情況(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兩組干預后糖尿病足預防知識和行為比較,見表1。表1 兩組干預后糖尿病足預防知識、行為比較(略)
兩組干預后糖尿病足的發生情況,見表2。表2 兩組干預后糖尿病足的發生情況(略)
討論
糖尿病患者的行為改變被認為是衡量糖尿病健康教育成功的標志。本組均為老年病人,部分或者的日常生活和護理需要家人或照顧者的幫助,如每天檢查雙腳、每次穿鞋前檢查鞋內有無異物、剪趾甲等。在院外家庭教育過程中,要求患者家屬或照顧者參與,教育他們如何幫助、支持患者,以便促進足部的預防保健。高、中危組是糖尿病足的好發人群,為重點預防對象,早期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是有效預防糖尿病足的關鍵[3]。同時,分組進行糖尿病教育家庭干預能使醫務人員工作責任明確,節省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 范麗鳳,張小群,赫建玲,等.糖尿病患者足病預防護理知識與行為狀況的調查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5,40(7):493-497.
2 趙列賓,陳欽達,周瑩霞.2型糖尿病控制狀況評價量表的應用.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4,20(4):318-322.
3 蔣琪霞,耿廣莉,常艷,等.188例糖尿病足潰瘍的預防.中華護理雜志,2001,36(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