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惠花, 石衍穎
266700 山東平度市中醫院1
266700平度市人民醫院2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年第27期(第14卷總第324期):12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異位在子宮體肌層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而形成的一種婦科疾病,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升高趨勢,大多數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主要癥狀是繼發性痛經,伴下腹部和背部進行性疼痛,常可放射至腿部,癥狀嚴重者影響患者的日常丁作和生活,許多患者因子宮內膜異位癥導致嚴重的盆腔粘連,最終導致不孕。治療時應根據患者年齡、對生育的要求、癥狀的輕重、病變的部位及范圍、以及有無合并癥等,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治療目的是為了緩解或消除患者的痛經癥狀或恢復生育功能,可選擇手術治療或藥物保守治療,目前臨床選擇保守治療的藥物有多種,2005年11月~2008年12月對79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使用米非司酮治療,取得較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79例,診斷依據:①病史:79例患者均具有典型的繼發性進行性痛經病史;部分患者合并腰骶墜痛、性交痛及月經不規則改變;②婦科三合診:79例患者中有73例在盆腔內骶韌帶及后穹隆處捫及大小不等的結節,觸痛明顯;③彩超:本組中有2例患者通過超聲檢查發現附件區包塊,符合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超聲影像學特點。
調查方法:(1)痛經程度的分類:根據患者的主訴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①輕度:疼痛尚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②中度:因疼痛而需要休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③重度:除需要休息外,疼痛多不能耐受,還需要應用止疼藥物。本組79例患者中表現為中度疼痛79例(88.6%),重度疼痛9例(11.4%)。(2)通過觀察應用米非司酮治療后患者疼痛癥狀的緩解程度,以及盆腔內觸痛性結節的消退情況,作為評價藥物療效的指標,主要通過患者的主訴、婦科三合診以及彩超檢查來完成上述工作。(3)定期隨訪。
使用情況:(1)79例患者中,30~40歲40例(50.6%),40~45 歲35例(44.3%),>45歲4例(5%),發病時間4~11年。患者均無生育要求。②服藥前肝、腎功能檢查均無異常,無藥物禁忌證,自首次就診后開始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5 mg,連續服用3個月。
結果
癥狀緩解情況:本組79例患者在服藥后隨訪6個月,其中70例中度疼痛患者痛經癥狀全部消失;另外9例重度痛經的患者中有5例痛經癥狀消失,4例降為輕度痛經。
盆腔內觸痛性結節的改善:73例有盆腔內觸痛性結節的患者在服藥2個月后檢查有38例患者結節消失,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服藥3個月后患者盆腔內結節消失71例(97.2%)。
其他:2例卵巢巧克力囊腫患者在服藥后囊腫明顯縮小,此外,伴有異常子宮出血的患者在服藥后均迅速止血。
討論
米非司酮作為抗孕激素制劑,最早應用于藥物流產及避孕。目前對米非司酮的藥物作用,是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現已在醫學的其他許多領域應用此藥物治療不同疾病,國內外曾有多篇報道利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而子宮肌瘤的生長與雌激素密切相關,可見米非司酮雖為孕激素受體拮抗劑,亦可降低雌激素水平。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異位的子宮內膜與正常的子宮內膜一樣,受體內雌孕激素影響而產生變化,在正常月經周期中,異位的子宮內膜隨著體內激素水平的周期性變化而出現周期性的出血,刺激局部組織,產生劇烈的疼痛,并在局部產生大小不等的結節或包快,并且因局部異位病灶刺激產生炎性反應,纖維組織增生,在局部產生嚴重的粘連,最終可導致不孕。米非司酮作為孕激素受體拮抗劑,本身并無雌、孕激素活性,對孕激素受體有較強的親和力,通過與孕激素競爭受體,從而產生較強的抗孕酮作用,從而使子宮內膜受孕酮調解的作用受到抑制;米非司酮不僅具有競爭抑制孕激素受體的作用,還可以抑制孕激素受體基因的轉錄和翻譯過程,抑制孕激素受體的釋放效應,阻斷P孕激素與孕激素受體結合,從而干擾了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調節功能,抑制排卵,降低了體內雌、孕激素水平,使異位的子宮內膜逐漸萎縮、吸收,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在本組79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后,能大大緩解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并減少手術的機會,效果滿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