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成人常見的心律失常,也是中風發生的最常見原因。總結了2001年5月-2003年5月房顫患者應用華法林和阿司匹林預防腦栓塞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瓷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01年5月一2003年5月我院明確診斷為房顫的患者5O例,年齡48~79(65.3±9.2)歲;男30例,女2O例。
1.2方法將上述患者隨機分成A、B2組,每組25例,2組性別、年齡無顯著性差異。A組服用華法林2~6mg,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為2~3;B組服用阿司匹林100~150mg。觀察2a。
1.3觀察指標發生腦栓塞及出血并發癥。
2結果
A組發生腦栓塞1例,B組發生腦栓塞1O例,A組較B組下降36%,A組發生腦出血1例,B組發生腦出血2例,2組無顯著性差異。
3討論
房顫是十分常見的心律失常,由此而引起的血栓栓塞并發癥(尤其是腦卒中)是房顫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FramlnghaITI研究顯示:瓣膜性心臟病患者中,房顫組比非房顫組的腦卒中危險性增加17.6倍;而非瓣膜性心臟病患者中,房顫組比非房顫組的腦卒中危險性增加5.6倍?。由于房顫時左房失去正常的收縮功能,使左房血液不能正常排空,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機會,有學者建議。除去有抗凝禁忌證外,房顫患者均需抗凝治療。
大多數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藥防止血栓形成,進而防止中風發作,目前,最有效預防房顫中風的藥物是華法林,中國人一般從每日3mg開始,>75歲的老年人適當減量,從2mg/d開始,必須監測INR以調整用藥劑量。用藥前必須測定INR,用藥3~4d和1周各1次,1個月內1周1次,連續2次INR為正常范圍后過渡到1個月1次。調整INR在2.0~3.0既能保證抗栓效果,又最大限度地減少出血危險。雙香豆素類藥物與其他藥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雙香豆素類藥物與血漿蛋白有很強的結合力,當存在其他與血漿蛋白有較高結合率的藥物時,可以置換出與血漿蛋白結合的雙香豆素類藥物,藥效增強,出血的危險性增加。經常與這類藥物發生相互作用的藥物有:非激素類解熱鎮痛藥、他汀類調血脂藥、貝特類調血脂藥、水合氯醛等;另外,雙香豆素類藥物與肝藥酶抑制荊如氯霉素、別嘌呤醇合用時,其代謝受抑制,藥效增強;與阿司匹林合用時藥效增強,易于發生出血并發癥。主要的不良反應是與抗凝有關的出血。輕度僅表現為皮膚穿刺部位的淤斑、皮膚紫癜、牙齦出血、血尿,中度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肌肉深部出血,出現血紅蛋白的明顯下降;嚴重者可能發生心包積血、顱內出血而危及生命。對1:3服抗凝藥物過量時,可以采用維生素K肌肉注射進行對抗,根據INR超過治療范圍的程度,通常采用劑量是5~10mg肌肉注射,并注意觀察注射維生素K以后INR值的變化。只要房顫持續存在,只要存在其他引起栓塞的危險因素,就要抗栓治療,在高危患者應終身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