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是由于長期直立,下肢肌肉收縮的機會減少,靜脈回流不暢,壓力增高、瓣膜擴張、閉鎖不全而形成。本病多見于中年男性。早期,下肢靜脈明顯擴張、隆起、彎曲;晚期,下肢皮膚營養障礙,可見萎縮、色素沉著、脫屑、瘙癢,常伴下肢慢性潰瘍、慢性濕疹、血栓性靜脈炎等。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32例患肢靜脈明顯擴張、隆起、彎曲,在站立時更明顯易見,自覺下肢沉重,易疲倦,小腿有隱痛,踝部、足背可見水腫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2例患者中,男26例,女6例;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45歲;發病時間最長者60天,最短者7天,平均28天。
1.2 治療方法 選用當歸、川芎、雞血藤、透骨草、艾葉、制川烏、紅花、桂枝、懷牛膝各15g。先浸泡40min,然后文火煮,煮沸30min后,趁熱熏蒸患部。(注意:患肢與藥液要保持距離,以能耐受為度,防止燙傷)。每日2次,每次20min。10天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癥狀消失,擴張的靜脈恢復原走行;好轉:擴張的靜脈尚未恢復正常,但下肢沉重、疼痛等癥狀明顯緩解;未愈:臨床癥狀無變化。
2 結果
32例患者經過1~3個療程的治療,痊愈7例,好轉24例,未愈1例。最短者1個療程見效,長者3個療程。總有效率97%。
3 討論
下肢靜脈曲張,中醫可參照“惡脈”、“脈痹”、“黃鰍痹”的范疇進行辨證治療,多由于長期站立工作或擔負重物,以致脈絡失于通暢,痹阻不通而形成。本病的治療方法有按摩、溫水浴、手術等,但本病在早期因癥狀較輕常不被重視而未行治療,后期多伴有深靜脈阻塞易出現下肢慢性潰瘍、慢性濕疹而不易痊愈。用中藥熏蒸治療通過藥物的蒸發直接作用于患處,可促使瘀滯的脈絡得以通暢,恢復正常血運,本方用當歸活血通絡為主藥;佐桂枝、雞血藤、透骨草溫通經絡;川芎、紅花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艾葉、制川烏溫通血脈助佐藥發揮作用;川牛膝既可以活血又可引藥下行直達病所,使瘀滯得祛,脈絡得通,則病可愈。本方法效果顯著,優于他法,又簡便易行,不給患者增加負擔及創傷,且無任何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參考來源:中藥熏蒸治療下肢靜脈曲張32例,劉大芳,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年第3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