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形成是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其患病率達30%~50%[1],我國患病率為26%[2]。若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可導致肺栓塞等致命的并發癥。因此,術后臥床患者要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我科近年來采用合理的護理措施,取得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1年7月~2004年7月收治骨盆
骨折12例、斷指再植血管損傷42例、腹部皮瓣6例、四肢骨折11例,經過嚴密的觀察、護理,無一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2 預防措施
2.1 防止血流緩慢 骨折患者手術后臥床、活動明顯減少,血流緩慢,容易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在術后除做好一般護理外還要幫助患者翻身、排痰。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早期下地活動,指導患者定期做下肢床上主、被動運動,防止關節僵硬與
肌肉萎縮。
2.2 保護靜脈血管 保護下肢靜脈血管,避免因內膜下膠原纖維顯露,使血小板附著釋放出組織活酶而發生靜脈血栓。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提高靜脈穿刺的技能,不要在一處反復穿刺。如局部出現靜脈炎應選擇新的靜脈通路。一般情況下,如果上肢沒有損傷不在下肢穿刺。
2.3 防治原發病 有些患者身體內已有栓子存在,因此,要嚴格入院后常規檢查,詢問家族史及既往史。
3 護理
3.1 一般護理 護士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做好長期臥床的心理護理,講解DVT發生的過程與治療護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鼓勵患者多飲水,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禁止吸煙、飲酒,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靜脈收縮。
高血壓、
糖尿病、動脈硬化患者先治療原發病。保持大便通暢,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因用力排便導致血栓脫落。
3.2 觀察護理 嚴格床頭交接班,及時給予患者必要的指導。若發現患肢腫脹,應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注意靜脈穿刺避免選擇下肢,避免靜脈注射有刺激性的藥物,避免在同一靜脈進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現靜脈炎時應立即重新選擇新的靜脈通道,必要時用靜脈留置針,盡量減少扎止血帶時間,減少局部和遠端血管的損傷。不宜靜滴大量高滲葡萄糖,少用造影劑。
3.3 主、被動運動 醫生和護士要隨時指導患者正確進行功能鍛煉,并讓家屬協助、督促。保證下肢的系統活動,避免因下肢活動減少而引發DVT。主動運動包括:患者每天自己踝關節背屈運動,由每日2次增加到5次;練習膝關節時用力收縮大腿肌肉,保持5s再放松,每天3次;直腿抬高運動。被動運動:從踝關節由下往上按摩雙下肢,或用下肢功能康復儀進行患肢運動,循序漸進,由每天1次逐漸增加到3次。
3.4 藥物療法 術后應用低分子肝素鈉7天,具有快速和持續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明顯優于每日給予2~3次口服抗凝劑等其它療法。
4 討論
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是上肢的3倍。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栓有各種不同類型,癥狀、體征各異和不典型,常常延誤了早期治療的時機。因此,在臨床上要提高認識,將術后臥床患者作為預防重點,觀察下肢是否腫脹,必要時進行血管造影檢查,以便盡早診斷、及時治療。我科通過細心的護理觀察與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未發生DVT。(參考文獻: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朱雪輝,中國民康醫學2007年第19卷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