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是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一個重要藥物,探尋一個既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又能將不良反應減到最低的治療方案在臨床上有較大的實用價值。我們觀察分析了52例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2例均為1999年1月~2002年10月曾在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病者,男28例,女24例,年齡33~78歲,平均50歲。全部病例均經體表心電圖(ECG)和動態心電圖(Holter)確診,包括連發室性早搏、頻發多源性室早、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和持續性室速,除外長QT綜合征(QTc≥0.44s)和甲狀腺疾病者。病因包括
冠心病28例,心肌炎10例,原因不明確14例。
1.2 方法 52例均按基礎病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用胺碘酮(杭州賽諾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藥有限公司,商品名:可達龍)治療。先給予負荷量(可達龍0.2g Tid×7天后改0.2g Bid×7天);后予維持量0.2g qd治療1個月,1個月后再減至0.2g qd每周5天,間歇2天維持1年,治療期間用維持量復發者不增加用藥量。
1.3 療效標準 無持續性室速,短陣室速減少90%以上,室性早搏減少80%以上為有效。
1.4 觀察方法 全部病例治療前均查EKG、Holter、血常規、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和胸片,治療14天后復查EKG,第1個月后復查Holter,以后每3個月復查ECG1次,每6個月復查Holter、血常規、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和胸片。觀察治療前、治療期間及治療1年后,心律失常、QT間期及不良反應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處理資料用自身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療效 52例病者在胺碘酮負荷量治療14天后自覺癥狀明顯好轉,復查心電圖均無持續性室速和短陣室速,其中27例仍有偶發室性早搏,維持量0.2g qd治療1個月后復查動態心電圖,結果示有46例達到臨床有效標準,維持量治療6個月及1年后復查動態心電圖顯示,有6例室性心律失常控制不能達到有效標準,由于對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而未再增加用藥劑量,結果顯示臨床有效率達88.5%,QT間期輕度延長(治療前388±50ms,治療后432±46ms,P<0.05)。
2.2 不良反應 本文患者有1例在胺碘酮治療6個月后出現游離T 3 、T 4 升高,停藥1個月后復查恢復正常,有5例在治療6個月后先后出現輕度畏光癥狀,無視覺障礙和角膜微粒沉著,由于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而未作特殊處理,繼續觀察,無出現咳嗽、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尖端扭轉型室速等心肺、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和胸片檢查結果無明顯改變,未發現間質性肺炎及肝腎功能損害表現。
3 討論
近年來胺碘酮已經成為臨床上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一個重要藥物,胺碘酮是一個廣譜抗心律失常藥,胺碘酮及其代謝產物均為脂溶性,服用后廣泛分布于肝、肺、脂肪、皮膚等組織中,主要經肝臟代謝,由膽汁排泄,具有負荷期和半衰期長且個體差異大的特點。雖然有多個臨床試驗顯示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且可改善心功能和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險性,但胺碘酮在臨床應用的個體差異較大,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呈明顯的劑量相關性,隨著維持劑量的下降,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明顯下降 [1] 。由于半衰期長,胺碘酮潛在的器官毒性比半衰期短的藥物更嚴重,而重要器官的毒性,可能是致命的 [2] 。隨著美國CAST試驗的發表,人們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觀念發生了改變,既要考慮抗心律失常效果,又要提高效益/風險比值。對于要長療程胺碘酮治療的室性心律失常病者,其不良反應更應重視,因此探尋一個既能取得較好效果,又使不良反應較少的治療方案十分必要。
我們參照北美起搏電生理協會胺碘酮實用指南,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負荷量和維持量標準 [2] ,結合中國人特點,采用小劑量負荷量和維持量,維持量1個月后每周停用2天長期治療,維持量復發者不再增加劑量。本文資料結果顯示用該方案治療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達88.5%,QT間期輕度延長,有1例出現一過性游離T 3 、T 4 升高,5例出現輕度畏光癥狀,未發現咳嗽、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尖端扭轉型室速等心、肺、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無間質性肺 炎肝、腎功能損害表現。本文治療方案臨床療效確切,而胺碘酮的負荷量和維持量均比上述指南標準較少,不良反應亦較少,是一個治療效果滿意的治療方案,值得進一步研究。(參考文獻: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陳堅華, 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年第2卷第5A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