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yī)學“胸痹”、“心痛”范疇,筆者運用自擬瓜蔞薤白寄生湯治療痰瘀閉阻型冠心病心絞痛病人80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80例病人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40~79歲,平均62.5歲;病程0.2~9.5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7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并根據1993年衛(wèi)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指導原則》確定痰瘀閉阻型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本組病人均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1.3 治療方法 口服自擬方劑瓜蔞薤白寄生湯。方劑組成:全瓜蔞 15 g, 薤白15 g,桑寄生30 g,郁金10 g,柏子仁15 g,清半夏12 g,枳實10 g,靈仙10 g,節(jié)菖蒲15 g,白芍30 g,桂枝 15 g, 檀香12 g,炙干草15 g,防風15 g,羌活3 g,黃芪15 g,細辛 3 g, 砂仁3 g,三七粉2 g。除三七粉之外的其他中藥飲片加水400 mL,文火煎至250 mL,水煎2次,共取汁500 mL,混勻早晚分服;三七粉2 g分早晚兩次藥湯沖服,每日1劑。3周為1個療程,然后觀察療效。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輕度心絞痛達到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度心絞痛達到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到輕度標準,重度心絞痛達到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到中度標準;心電圖恢復到正常心電圖或大致正常心電圖。有效:輕度心絞痛疼痛發(fā)作次數、程度及持續(xù)時間明顯減輕;中度心絞痛癥狀減輕達到輕度標準;重度心絞痛癥狀減輕達到中度標準以下;缺血性ST段回升>0.05 mV以上,但未到正常水平,在主要的導聯倒置T波變淺,或T波平坦變直立。無效:癥狀與心電圖無改變。
1.5 治療結果本組顯效49例,有效2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
2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祖國醫(yī)學“胸痹心痛”、“胸痛”、“真心痛”、“卒心痛”等的范疇。寒邪凝滯,痰濕停滯,氣滯血瘀,血脈痹阻不通,心脈失養(yǎng),不通則痛,是構成冠心病心絞痛的基本病機。本病的發(fā)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及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臨床觀察發(fā)現,冠心病胸痹中醫(yī)證型多為痰瘀閉阻型。痰瘀為標,宗氣虧虛為本。其本臟在心,累及肝、脾、腎。自擬方劑瓜蔞薤白寄生湯中重用桑寄生,平補肝腎,與黃芪相伍,一補血中之宗氣,一補氣中之宗氣。正如經言:“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貫心脈行氣血司呼吸。”宗氣得補,大氣乃轉,邪氣乃散,則氣化水行,痰濕除,血脈通,胸痹除。本文結果顯示,兩藥合其他祛痰化瘀通陽藥,標本兼顧,療效優(yōu)良。現代醫(yī)學認為,中老年病人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使冠狀動脈狹窄或部分分支閉塞,其擴張性減弱,血流量減少。當心臟負荷突然增加,如勞累、激動、左心衰竭時,可使心肌張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進一步減少,會使心肌缺血、低氧,引起一系列心絞痛癥狀。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瓜蔞具有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提高組織耐低氧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黃芪對低氧的心肌細胞有明顯保護作用。桑寄生能舒張冠狀血管[2]。方中諸藥可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冠狀動脈血管功能,調節(jié)凝血和抗凝系統(tǒng),抗血栓形成,提高組織對低氧耐受力。總之,瓜蔞薤白寄生湯確有改善冠狀動脈脈血液循環(huán),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心肌缺血低氧狀態(tài)的作用,治療痰瘀閉阻型冠心病心絞痛療效顯著,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參考來源:瓜蔞薤白寄生湯治療痰瘀閉阻型冠心病心絞痛效果觀察,朱士高,齊魯醫(yī)學雜志2006年第2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