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學者進行的Armadale超聲心電圖隊列研究表明,肺動脈高壓(PHT)較為常見且致命;左心疾病為最常見病因并且預后最差,經治肺動脈高壓則預后最佳。論文于2012年7月3日在線發表于《心臟》(Heart)雜志。
此項研究以西澳阿馬代爾和周邊地區轉診行經胸超聲心動圖的居民為研究對象,并在估計肺動脈收縮壓(ePASP)升高的選擇性人群中對各型的最低PHT指示患病率和死亡資料進行了評估。
共有10314例受試者接受了15633例次超聲心動圖檢查。其中3320例(32%)伴有三尖瓣反流(TR)與ePASP比不足,936例(9.1%)伴有PHT(ePASP>40?mmHg)。各型PHT最低指示患病率為326例/100000,左心疾病相關性PHT為最常見病因(250例/100000)。在ePASP >40?mmHg的受試者中,平均首次測定ePASP 至死亡時間為4.1年。無論潛在病因為何PHT均可升高死亡率,但左心疾病所致PHT患者的預后最差,接受疾病特異性治療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的預后則最佳。死亡風險隨PHT嚴重度增加而升高;與輕度肺動脈高壓相比,嚴重肺動脈高壓使壽命平均縮短1.1年。
肺動脈高壓可以作為一種疾病而獨立存在,更常見的是很多疾病進展到一定階段的病理生理表現。由于肺血管重塑引起肺循環血流動力學改變,最終可導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動脈高壓是我國臨床常見疾病,其致殘和致死率頗高,也是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增加社會醫療負擔的重大疾病。
肺動脈高壓分為原發性(或特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其中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是肺動脈的內皮
腫瘤,相當于內皮細胞惡變后快速在肺動脈血管腔中生長并長滿,所有靜脈血因此都被肺動脈擋在一側。如無正確治療,患者很快會死于難以糾正的右心衰竭。
PAH患者的治療不能僅僅局限于單純的藥物治療,而應該是一套完整的治療策略,包括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評價、支持治療、血管反應性的評價、藥物有效性的評價和不同藥物聯合治療的評價。根據PAH的不同臨床類型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根據PAH的功能分類,選擇降低PAH藥物;經規范內科治療無效患者可考慮介入或心肺移植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