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是指能清除熱毒,用于治療腫瘤熱毒證的一類藥物。
熱毒與腫瘤的發生發展關系十分密切。腫瘤局部炎癥、感染、癌性毒素對機體作用均可出現熱毒癥的表現,如發熱、口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等,應用清熱解毒藥可直接清除熱毒、控制感染、消除炎癥、抑制腫瘤的生長與惡化。
現代研究表明,清熱解毒藥用于腫瘤有以下作用:①有直接抗菌抗病毒作用;②有直接的抑癌作用;⑧具有清除癌性毒素的作用:④能提高機體抗癌的免疫功能:⑤能減輕手術、放療、化療的副作用,增強療效。
運用清熱解毒藥物治療腫瘤,應注意與其它類藥物的配合應用。如兼有氣滯血瘀,可配伍行氣活血類藥物同用;伴有痰濕凝滯者,可與化痰祛濕類藥物配用;兼有正氣虛弱者,則可配伍扶正抗癌藥物同用。由于本類藥物藥性大多苦寒,極易損傷脾胃,故臨床又常與調理脾胃藥同用。
2、瀉下逐水藥
瀉下逐水藥是指能通導大便,促使邪熱或水濕從大便而解,用以治療腫瘤實熱腑結或水濕內停證的一類藥物。
腫瘤伴有大便秘結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表現,多由邪熱結滯、腑氣不通所致,應用瀉下藥不僅可使大便通暢,更在于通過通導大便可促使邪熱從下而走。水濕內停亦是腫瘤一個常見的并發癥,如癌性胸水、癌性腹水,單用甘淡滲利之晶往往難以奏效,而應用峻下逐水藥則可促使水濕從大便而下,迅速消除胸、腹水,從而有利于臟腑功能的恢復。
現代研究表明,瀉下逐水藥應用于腫瘤有以下作用:①本類藥物均有較明顯的瀉下作用,通過不同的作用機理刺激腸道粘膜使腸蠕動增加而致瀉,消除腫瘤病人大便秘結和癌性胸、腹水,解除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壓迫癥狀。②不少藥物有抑菌消炎作用,有助于腫瘤局部炎癥的控制并有消除腫瘤癌性毒素的作用。⑧少數藥物尚有利膽作用,有助于肝膽腫瘤黃疸的消退。
運用瀉下逐水類藥物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本類藥物藥性峻猛,只適宜于正氣未虛者,對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者應慎用或忌用。②應用此類藥物宜中病即止,不可過劑。⑧逐水藥物大多苦寒有毒,攻伐力強,副作用大,易傷正氣,使用時常需配伍補益類藥物以保護正氣。④臨床根據兼癥的情況予以適當配伍。如兼有氣滯者,可與行氣藥同用;伴有血瘀者,配合活血化瘀藥同用;屬正虛邪實者則可配伍扶正培本藥攻補兼施。
3、化痰祛濕藥
化痰祛濕藥是指能祛除痰濕,用治腫瘤痰濕證的一類藥物。
痰濕是人體的病理產物,但其一旦形成后又可成為疾病的致病因素。外因風寒暑濕燥火相侵,內因肺脾腎功能失調,均可致痰凝濕聚,久之,則可成為腫瘤的致病因素及病理基礎,出現痰與濕的一系列證候表現。應用化痰祛濕藥則可清除痰濕等病理產物,消散腫塊,有助于抑制腫瘤的生長與發展。
根據痰、濕證不同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化痰藥可分為理氣化痰藥、清熱化痰藥、溫化寒痰藥、化痰散結藥及化痰通絡藥等:祛濕藥也可分為芳香化濕藥、淡滲利濕藥、健脾燥濕藥、溫化水濕藥等,臨床務須根據證候屬性的不同隨證選用。
此外,由于痰濕證常與熱毒、血瘀、或脾虛等證兼夾,故臨床尚須注意與清熱解毒藥、活血化瘀藥、健脾益氣藥等配伍應用。
4、理氣藥
理氣藥是指能調理氣分疾病,使氣機流通,用泊腫瘤氣滯與氣逆證的一類藥物。
氣滯、氣逆皆是氣不通之征象。《丹溪心法》云:“氣機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儒門事親》則指出:“憂思郁怒,氣機不和,日久聚而成積。”說明了氣不通亦是腫瘤最基本的病理變化,證之臨床,則胃癌、食道癌多見胸脘脹悶、噯氣、疼痛等癥;腸癌常出現下腹部脹痛、大便里急后重:乳腺癌見肝氣郁結;乳房脹痛等,無不與氣滯、氣郁有關。運用理氣藥,則可使氣機調順,改善由癌細胞影響機體所造成的混亂狀態,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理氣藥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兼夾證的不同,予以適當的配伍,如兼有血瘀者,可配伍活血化瘀藥;夾有痰凝者,宜配伍化痰散結藥;兼有濕阻者,宜配伍化濕利濕藥,合并有氣虛者,予以補氣藥。
理氣藥多辛溫香燥,易耗氣傷陰、助火,凡屬陰虧、氣虛者應慎用。
5、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是指能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用于治療腫瘤瘀血證的一類藥物。
瘀血證是腫瘤最常見的證型之一,由于腫瘤腫塊的存在及腫瘤病人血液常處于高凝狀態,故常引起脈絡阻滯、血行不暢而出現徽瘕積聚、局部刺痛、舌紫暗等癥,應用活血化瘀藥則可疏通絡脈,散瘀行滯,有助于局部腫塊的消散,并可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有于腫瘤可產生以下作用:①不少活血化瘀藥有直接抗腫瘤作用,部分活血化瘀藥與現代抗癌藥物同用有增效作用;②可調整機體凝血功能紊亂,減輕或消除血液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③部分藥物有抗放射性纖維化的作用;④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作用;⑤有鎮痛、消炎、抗感染作用。
運用活血化瘀物治療腫瘤,應注意與其它類抗癌中草藥的配伍應用。由于氣行則血行、血瘀必氣阻,故臨床多配伍行氣類藥物同用;如夾有痰濕,則須與化痰祛濕藥物同用:熱毒瘀滯者,須配合清熱解毒藥同用;因陰血虧虛所致血行不暢者,則又須配合滋養陰血類藥物同用。此外,由于本類藥物攻伐力強,極易損傷正氣,故使用時必須嚴格掌握其劑量,或與扶正類藥物配合應用。
6、軟堅散結藥
軟堅散結藥是指能軟化徽積、消散腫瘤結塊的一類藥物。
腫塊是腫瘤發生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它是腫瘤細胞異常增生的結果。腫瘤一旦形成后,便可結聚成塊,甚則堅硬如石。
《內經》指出:“堅者削之…結者散之。”故臨床上常應用軟堅散結藥以軟化腫塊,促使腫塊消散。
現代研究表明,不少軟堅散結藥有直接的抗癌作用,還有一些具有抗菌消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
中醫認為結塊的形成與氣滯、血瘀、痰濁等病理因素密切相關,故臨床使用這些藥物時應注意與理氣化滯、活血化瘀、化痰祛濕、清熱解毒等藥物配合應用,虛證伴有腫塊者在辯證的基礎上加用軟堅散結藥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7、以毒攻毒藥
以毒攻毒藥是指藥性峻猛、毒性劇烈,用以治療腫瘤邪毒壅盛的一類藥物。
癌瘤之成,不論是由于氣滯血瘀,或痰凝濕聚,或熱毒內蘊,或正氣虧虛,久之均能致邪毒瘀積,可以說邪毒瘀結病體是腫瘤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歷代醫家及民間流傳治療癌癥的方藥大多屬以毒攻毒這一類。毒陷邪深,非攻不克,以以毒攻毒藥物治之,可直達病所,起到攻堅蝕瘡、破瘀散結、消腫除塊之效。
以毒攻毒藥物有動物藥、礦物藥、植物藥之不同,現代研究表明這三類藥物大多有直接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從而證明此類藥物確有抗腫瘤作用。
以毒攻毒藥毒性較大,用之不當可出現毒副作用,故臨床必須慎重地掌握有效劑量,并適可而止,將邪毒衰其大半之后,繼之使用小毒或無毒藥物以扶正祛邪,逐步消滅殘余之癌細胞。
8、扶正培本藥
扶正培本藥是指能補充人體陰陽氣血之不足,改善臟腑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用于治療腫瘤虛證的一類藥物。
正氣內虛是腫瘤病人的一種常見表現,是腫瘤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即使在腫瘤病的早期,往往即有虛證的存在,只是由于邪氣較盛,正虛一面易為人忽略而已;病至中晚期,由于邪正相爭,邪氣不斷損害正氣,正虛表現日漸顯現,故常出現神倦乏力、心悸氣短、頭昏腰竣逡等一系列證候。扶正培本藥能補充人體氣血陰陽之不足,可改善癥狀、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保護脾胃、保護骨髓,并通過扶正培本、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而有效地抑制腫瘤的生長與發展,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命。根據其臨床功效與適應癥的不同,本類藥物可分為補氣藥、補陽藥、補血藥、補陰藥四類。
現代研究表明,扶正培本藥用治腫瘤可產生以下作用:①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細胞增殖和網狀內皮系統活力,從而增強對外界惡性刺激的抵抗力:②能保護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血液細胞成分;⑧能提高內分泌體液的調節功能,促進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④能調控患癌機體內環腺苷酸和環鳥苷酸的比值,有利于抑制癌細胞的生長;⑤有雙相調節作用;⑥能提高機體物質代謝;⑦能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增強放、化療的效果;⑧某些扶正方藥有直接抑癌、控制癌細胞浸潤和轉移,同時有可能預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運用扶正抗癌藥物治療腫瘤,應注意辨別虛證之屬性,如屬氣虛者,當予以補氣藥:血虛者予以補血藥;陰虛者予以補陰藥,陽虛者予以補陽藥;屬正虛邪實者,應注意邪實之屬性,隨證配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濕、軟堅散結等類祛邪藥物同用。本類藥大多甘厚滯膩,易礙脾胃,故臨床又常常配合調理脾胃藥同用。
9、單味中草藥及偏驗方治療
除辨證論治外,在祖國醫學古籍及民間廣泛流傳的許多單方、偏方、驗方中,這些方藥都有它一定的實踐基礎,但缺乏系統的整理研究和觀察。各地搜集到不少治療腫瘤的偏、單、驗方,通過臨床檢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取得一定成效。
按照防治癌瘤的作用和途徑,抗癌中藥及其復方可分為四大類。
一、對癌細胞有直接抑殺作用的。如從青黛中提取有效成分靛玉紅治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從三尖杉屬植物提取三尖杉酯鹼治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從活血瘀中藥莪術提取1%莪術油注射液治療子宮頸癌;從斑蟊中提取斑蟊素、衍生甲基斑蟊胺、去甲斑蟊素等治療原發性肝癌;從冬凌草中提取冬凌草甲素治肝癌。這些都經過臨床驗證,療效較為肯定。其他如喜樹(含喜樹鹼)治肝癌、鴉膽子(含鴉膽子油)治宮頸癌及肺癌、山慈菇(含秋水仙鹼)治乳癌、藤黃(含藤黃酸)治皮膚癌和惡性淋巴瘤、甜瓜蒂(含葫蘆素)治肝癌等,也有較好療效。這類藥是抗癌中藥研究的重點。
二、有一定抗癌作用、能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時間的。如清熱解毒類的花蛇舌草、半枝蓮、七葉一枝花、石上柏;活血化瘀類腫節風、大黃、田七、澤蘭、徐長卿;消瘤破積的蟲類藥蟾酥、蜈蚣、守宮、水蛭、土鱉等。這類抗癌中成藥有治癌的鶴蟾片,治肝癌的蓮花片,治消化系統腫瘤的大黃土鱉蟲丸、化癥回生丹、片仔癀、云南白藥、平消片,治頭頸及口咽部腫瘤的六神丸、梅花點舌丹,治胸腹腫瘤及惡性淋巴瘤的犀黃丸、小金丹等。
三、通過增強機體防御能力而起一定抗腫瘤作用。這類藥多數屬于扶正補腎方藥,包括人參、北芪、女貞子、冬蟲草、海參、燕窩、絞股藍,以及真菌類的豬苓、靈芝、香菇、猴菇、雪耳等,其中一些還含有抗癌活性成分。
四、有一定防癌作用及冶療癌前病變的。如用六味地黃丸、冬凌草治療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用小建中湯治療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斑蟊酊外搽治外陰白斑,小柴胡湯或木雞沖劑預防肝硬化癌變等都有較肯定療效。另外,據實驗研究,女貞子、菟絲子、杞子等補腎類中藥具有清除有害自由基作用,可減少癌變的誘發因素。
今后中醫藥抗癌的研究方向,不能輕易放棄抗癌中藥的篩選、研制,但發現能治愈癌癥的特效藥物或方劑決非輕而易舉之事,因此更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腫瘤學辨證論治的優勢,重視中醫治癌有效方案的調研和驗證,重點研究中藥對放、化療的減毒和增效作用,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的帶瘤生存時間并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