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是一級致癌物,還是傳統中醫藥材
省名中醫、省中醫院教授肖國仕介紹,檳榔用于中醫臨床,首載于東漢末年。他指出,藥用檳榔和食用檳榔并不一樣。
藥用檳榔是已經成熟剝去果皮的種子,于8—11月果實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曬干,即可入藥,其味苦、辛、澀,性溫,無毒,可主治除濕氣、通關節、利九竅、除煩、破腹內結塊等。藥用廣泛,療效也很突出,是一味臨床常用的中藥。
藥用檳榔還可作藥膳,例如檳榔露酒具有疏肝解郁功效,主治氣郁型
黃褐斑;檳榔白術豬肚粥補益中氣、消積和胃、健脾散滯,用于中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也可用于脾胃虛弱、氣滯食積所致的腹脹納呆,排便不爽,肢體困倦等。
“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這是蘇東坡晚年被貶海南,目睹醉檳榔之狀所作的詩句。在我省長沙、湘潭等地區,檳榔作為“植物口香糖”深受歡迎。肖國仕介紹,嚼用檳榔多由未成熟的檳榔果制成,嚼塊以檳榔果為主要成分,并以葉、花藤和石灰作為配料。
嚼檳榔致口腔疾病是醫學界共識
2003年,檳榔被國際
癌癥研究中心認定為一級致癌物。據報道,全球每年新發的
口腔癌,多達30萬~40萬例,其中58%出現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而這些地區居民大都有咀嚼檳榔的習俗。
這小小的果實,為何會致癌呢?省人民醫院口腔科醫師陳敏慜介紹,嚼檳榔導致最常見的疾病是口腔黏膜纖維化,它的早期臨床表現就是進食時灼熱感,張口困難,包括進食困難且緩慢,唾液增加,影響正常味覺、口干及會有鼻音。口腔黏膜纖維化還是一種癌前病變,嚼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幾率比不嚼的要高出20倍。
不少人質疑,大部分嚼檳榔的人不是也沒得口腔癌嗎?陳敏慜解釋,就像吸煙和
肺癌的關系,吸煙可能導致肺癌,但不是所有吸煙的人都會得肺癌。嚼檳榔與口腔癌也存在個體差異,但嚼檳榔對牙齒的影響卻是100%的。
檳榔纖維相當粗硬,長期嚼檳榔可使牙齒磨耗嚴重,甚至出現牙齒折斷,使牙齒出現對“冷、熱、酸、甜”特別敏感或者疼痛不適。檳榔纖維還常常會刺傷牙齦或堵塞牙縫,造成牙間乳頭的壓迫而發炎;嚼檳榔過程中咬合力量過大對牙周膜易造成傷害,使得牙根周圍發炎、浮腫、疼痛。另外,嚼檳榔的人口腔衛生條件大多較差,由于檳榔成分中的石灰質和檳榔殘渣的堆積,使牙齦受損、紅腫化膿、牙根外露等而產生牙周病變,終至牙齒一顆顆脫落或不得不拔除。
口腔癌發病率逐年增高,呈年輕化趨勢
作為世界上口腔癌六大高危國家和地區之一,我國口腔癌占全身惡性
腫瘤發病總數的1.5%—5.6%。據統計,過去10年間,與唇、口、舌、喉相關的癌癥,患病率上升了26%。口腔癌過去常被看成“中老年病”,高發年齡段為40—60歲。但這兩年數據顯示,口腔癌發病率逐年增高,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特別是30歲以下的口腔癌患者明顯增多。
在我省各大醫院的口腔科病房,都可以看到因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患者。口腔癌患者手術破壞性極大,手術后大多數患者都面目全非。因為檳榔對整個口腔黏膜、舌頭、牙齦都有刺激,可能切除一個部位的癌變后其他部位又有可能再發現癌變,長期的治療對患者的身體、心理及家庭都帶來巨大負擔。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黏膜紅斑、扁平苔癬、口腔黏膜纖維性病變等口腔疾病,都是與口腔癌有關的癌前疾病,要尤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