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皮膚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種中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這可能與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皮膚癌發展緩慢,容易發現及方便活檢的特點,容易作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故預后良好。常見治療是手術、放療、中醫治療等。預防皮膚癌的秘訣十分簡單,就是常吃堿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廢物的累積,因為酸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癌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堿平衡,是預防皮膚癌的有效途徑。
惡性黑色素瘤由黑色母細胞轉變而來,發病率約為0.001‰~0.09‰,好發于白種人,可分為淺表擴展型、結節型、肢端黑痣型、雀斑痣型等11種類型。在2005年ASCO會議上,一些學者探討了惡性黑色素瘤的研究現狀。
Garza等回顧6988例AJCCⅠ/Ⅱ期患者后發現,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隨年齡增長,女性患者的預后明顯優于男性,雌激素雖然不一定有保護作用,但雄激素可能會促進惡性黑色素瘤進展。罕見的幼年型惡性黑色素瘤預后較好,45歲以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預后較年老患者好。
惡性黑色素瘤轉移的危險和預后與病變厚度及侵犯皮膚的層次密切相關。雖然病灶厚度和淋巴結轉移均為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但淋巴結轉移與否似乎對預后的影響更大。Young等報告,近30年來,AJCCⅢ期患者的長期生存沒有改觀,而通過淋巴圖譜和前哨淋巴結活檢進行精確的臨床分期有延長生存期的趨勢。
對疑為惡性黑色素瘤者,應將病灶連同周圍(0.5~l)cm的正常皮膚及皮下脂肪整塊切除后作病理檢查;如證實為惡性黑色素瘤,則根據其浸潤深度,再決定是否需行補充廣泛切除。大多數腫瘤外科學者認為,對薄病變(厚度≤1
mm),僅切除瘤緣外正常皮膚1 cm;對病灶厚度>1
mm者,應距腫瘤邊緣(3~5)cm處作廣泛切除術。位于肢端的惡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術。
除了某些極早期的雀斑型惡性黑色素瘤對放療有效外,其他的原發灶一般療效不佳。因此對原發灶一般不采用放療,而對轉移性病灶用放療。目前常用放射劑量為:對淺表淋巴結、軟組織及胸腔、腹腔、盆腔內的轉移灶,每次照射量≥500
cCy,每周2次,總量(2000~4000)cCy;對骨轉移灶每次(200~400)cCy,總量在3000 cCy以上。
惡性黑色素瘤對化療不甚敏感,單用氮烯咪胺及亞硝脲類藥物有一定療效。聯合用藥可提高有效率,降低毒性反應,常用的聯合化療方案有DAV、DDBT、CBD等。
Palucka等在體外實驗中證實,用滅活的同種異體惡性黑色素瘤刺激的樹突狀細胞(DC)可交叉致敏腫瘤特異性的CD8+T細胞。這個成果將克服肽類疫苗本身具有的HLA限制性,從而可以允許包括致敏CD8+和CD4+T細胞在內的免疫反應多樣性。Banchereau等發現,用MART-1、酪氨酸激酶、MAGE-3、gp100肽刺激的源自CD34+祖細胞的DC,治療有轉移的患者可以導致廣泛的黑色素瘤特異性的CD8+T細胞免疫反應,延長相當數量患者的生存期。
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血管豐富的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在腫瘤轉移進程中起重要作用,聯合應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血管生成抑制劑是合理方法。Schlossberg等在曾接受過治療的Ⅳ期患者中聯用
沙利度胺和干擾素α取得有效的姑息療效。Young等發現,惡性黑色素瘤高危患者聯用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沙利度胺耐受性較好,而療效的評價尚需隨機試驗驗證。
百濟新特連鎖藥業是一家經營和管理重大慢性疾病用藥的連鎖專科藥房,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專科醫藥連鎖企業。藥房擁有400多種腫瘤類藥品,囊括
肺癌、
肝癌、
胃癌、
前列腺癌、
乳腺癌、
結直腸癌等主流新特藥品,專業的網站為您提供腫瘤相關信息,包括腫瘤癥狀,腫瘤的治療以及腫瘤患者的生活調理等。客服中心由數十位資深藥師組成,依托400免費電話,以科學客觀的態度介紹藥品,為全國顧客提供更便捷、更專業的藥品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