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瘀滯形成的團塊[1] ,以齒線為界分內、外痔。手術是處理Ⅱ度或Ⅲ度
痔瘡的方法,但是術后亦會導致直腸末端、肛管組織的充血、水腫、炎性反應,可使手術后的患者出現肛門部疼痛、肛門部墜脹感、局部水腫、滲血甚至出血、分泌物增加、尿潴留等癥狀。減輕、消除這些癥狀是臨床上需要研究解決的課題之一。2004年6月~2005年5月,我們對56例痔瘡術后患者采用上海醫(yī)工院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批號040504)進行治療,另44例采用高錳酸鉀溶液治療進行對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00例,所有病人均為多發(fā)性混合痔,按Miles三度分類法屬于Ⅱ度或Ⅲ度[2]。病程相近(治療組和對照組所占比例分別為10.5年和9.8年)。將觀察病例隨機分成兩組。其中治療組56例,對照組44例。治療組和對照組年齡分別為(45.2±16.4)歲和(44.8±15.7)歲,治療組56例,男42 例,女14 例;對照組44例,男34例,女10 例。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比例上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
1.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有關混合痔診斷的患者;(2)合并有其他直腸及肛門病理情況,如肛瘺、肛裂、肛周膿腫或直腸肛門占位性病變等;(3)合并有
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疾病和有精神障礙的患者;(4)有過敏體質或對藥物中任何一種成分過敏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手術處理
兩組病人手術方式均采用外剝內扎術式,手術切口3~5個。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組56例,混合痔Ⅱ度45例,Ⅲ度11例;切除混合痔3個27例,4個16例,5個13例。對照組44例,混合痔Ⅱ度24例,Ⅲ度20例;切除混合痔3個20例,4個16例,5個8 例。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病人于手術完畢時用1枚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納入肛門內;術后第1~6天晨起排便后、睡前用3%雙氧水清潔創(chuàng)面,各納入肛門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1枚,對照組病人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術后第1~6天晨起排便后、睡前各用1次,每次10min,余均按常規(guī)處理。分別于術后24h、第6天和第12天對病人進行評估,記錄疼痛、出血、分泌物等指標。
1.5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包括術后首次排便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疼痛程度、疼痛、墜脹感、出血、水腫、分泌物。采用0~3分評分法(即0、1、2、3 分別代表未發(fā)生、輕度、中度、重度)判斷疼痛、墜脹感、出血、水腫、分泌物。
1.6 療效標準
顯效:創(chuàng)口無出血、無滲液、無水腫,疼痛明顯減輕,無需服用止痛藥,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明顯縮短。有效:創(chuàng)口無出血、無滲液、輕度水腫,疼痛減輕,間或需要服用止痛藥,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明顯縮短。無效:創(chuàng)口少量出血、少量滲液、創(chuàng)面水腫明顯,疼痛無減輕,需服用止痛藥,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無明顯縮短。時間以小時計。記錄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不良反應,由醫(yī)生判斷這些不良反應是否與用藥有關。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卡方檢驗比較兩組病人的療效,采用t檢驗比較兩組病人癥狀及體征總積分的變化,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P<0.05認為差別有顯著性。
2 結果
從癥狀評估總得分來看,治療組癥狀得分(4.4)與對照組(4.5)之間差異無顯著意義。痔術后,治療組首次排便時間平均28.6h,低于對照組39.4h,P<0.05;治療組病人首次排便時疼痛程度中無和輕的比例高于對照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為39.7%和26.5%),P<0.05。從術后癥狀總積分來看,在術后24h、術后第6天、術后第12天,治療組病人癥狀總得分均低于對照組病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為4.57和5.84、3. 22和4.14、1.23和1.74),且在術后24h和第6天時癥狀得分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5。術后24h治療組病人尿潴留的比例(19.7%)略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18.4%),差異無顯著意義。治療組病人平均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為(11.8±11.9)天,顯著低于對照組(19.4±12.1)天,P<0.05。術后第6天治療組癥狀減輕或消失率93%,對照組為68%,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每組均有2例患者用藥過程中有局部不適感覺,治療組病人不良事件發(fā)生率(3.6%),略高于對照組(4.5%),但差異無顯著意義。兩組均未發(fā)現其他全身不良反應,病人耐受性好。表1 術后第6天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例(%)
3 討論
出血、創(chuàng)面水腫滲出和疼痛是痔瘡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對痔瘡患者術后的康復起著負面的影響。術后出血主要是指切口滲血、排便時少量出血,這是由于痔瘡手術切口多采取開放性處理所致;術后疼痛主要為排便、創(chuàng)面滲出物、分泌物、換藥等對神經末梢的刺激,及術后肛門內括約肌處于收縮狀態(tài),受到刺激后甚或痙攣,伴有組織水腫;術后肛緣水腫主要是切口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血管運動神經興奮,血管擴張充血,組織液滲出過多,內括約肌收縮或痙攣使穿越其間的血管、淋巴管受到擠壓,回流受阻,淋巴回流障礙。
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為復方制劑,含有次沒食子酸鉍、腎上腺素和顛茄流浸膏,輔料為脂溶性栓劑基質。鉍劑多用于治療胃腸道疾病和
皮膚病[3]。次沒食子酸鉍用于止血國內研究較少,國外研究應用較廣,由Warner-Lambert S.A. (Pty) Ltd生產的安納素痔瘡栓(ANUGESIC Suppositories)就是含有鉍劑成分的。次沒食子酸鉍在肥大扁桃腺切除術中作為收斂及止血劑使用至少有20多年。它和腎上腺素及鹽類混合成糊劑做成藥物紗布,被用于敷蓋肥大的扁桃腺和扁桃腺切除傷口。這在一系列病案和隨機實驗中都有報道。有證據表明次沒食子酸鉍和腎上腺素混合物能降低增殖腺切除術和扁桃體切除術的出血[4~6]。次沒食子酸鉍是一種不易溶解的重金屬化合物,它可活化血液凝結過程中的Hageman因子(凝血因子Ⅻ),從而加速血液的凝結[7]。腎上腺素對全身各部分血管的作用,不僅有作用強弱的不同,而且還有收縮或舒張作用的不同。它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興奮性增高,傳導加速,心輸出量增多。而對皮膚、黏膜和內臟(如腎臟)的血管則呈現收縮作用。因此,痔切除術后應用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對痔瘡術后的創(chuàng)面能迅速止血,明顯減輕水腫。顛茄流浸膏,為茄科植物顛茄提取成的浸膏。作用與阿托品相似,能使胃腸平滑肌松弛,抑制腺體分泌,緩解疼痛,減少分泌物,F代研究證實傷口愈合是一個由細胞及分子組成之有程序性的反應過程,其中包括發(fā)炎、血液凝結、上表皮再生、肉芽腫的生成及組織重建。在愈傷的發(fā)炎過程中,活化的巨噬細胞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NO)。NO是由誘導型一氧化氮合成物(iNOS)所形成。NO是細胞毒殺作用主要的調控者,它可抑制病毒、細菌真菌類、原生動物細胞及
腫瘤細胞的成長。研究指出過量的NO可導致組織受損,而少量的NO卻可促進愈傷的復原。有學者利用鼠巨噬細胞株Raw264.7為發(fā)炎模式,探討次沒食子酸鉍對于NO的產生及iNOS mRNA在愈傷過程中對于巨噬細胞的作用,發(fā)現次沒食子酸鉍(10~200μM)抑制活性的巨噬細胞中NO的產生,顯示次沒食子酸鉍(50μM)明顯地降低iNOS mRNA的量[8,9]。所以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有促進痔手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的作用。本研究從術后癥狀總積分來看,在術后24h、術后第6天、術后第12天,治療組癥狀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在術后24h和第6天時癥狀積分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 < 0.05。證實在痔切除術后應用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可以明顯減輕術后疼痛、改善痔切除術后墜脹、滲血、分泌物增多等癥狀。痔切除術后第一次排便時間和疼痛指數是判斷痔切除術后疼痛的重要標準,本研究中能見到實驗組有明顯改善。同時,栓劑劑型能直達患處,藥效成分在肛溫下融化由直腸黏膜直接吸收,減少藥效在胃腸道和肝臟的分解破壞,迅速消炎止血止痛。脂溶性栓劑基質有潤滑作用,減少糞便在直腸內存留時間,能有效改善患者
便秘,并減輕排便時疼痛。治療組病人不良事件發(fā)生率(3.6%)略高于對照組(4.5%),但差異無顯著意義。顯然基本上都為輕度不良事件,與試驗藥物無關,考慮主要由于使用方法不當。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安全性高,病人耐受性好。給痔瘡術后患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局部治療用藥。(參考來源:復方次沒食子酸鉍栓Ⅱ用于痔瘡手術后的臨床觀察,朱,中華醫(yī)學研究雜志2005年第5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