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發病機制未明的非特異性
炎癥性腸病;以腹痛、
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為主要癥狀。病變主要局限于結腸黏膜,以潰瘍為主,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也可向近端發展甚至累及全結腸,病情反復,遷延難愈,是臨床常見慢性難治性疾病之一。筆者自2004~2006年應用中藥口服配合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0例,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照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1〗
占?004~2006年本科住院及門診確診病例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齡25~70歲,平均45.6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結腸病變部位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病例資料見表1。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1)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03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大腸濕熱型12例,給予芍藥湯加味治療;脾胃虛弱型9例,給予參苓白術散加味治療;脾
腎陽虛型8例,給予理中湯合四神丸加味治療;肝郁脾虛型7例,給予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加味治療;血瘀腸絡型4例,給予少腹逐瘀湯加味治療;每日1劑,每日3次各180ml溫服;(2)用自擬復方八味灌腸液:黃柏15g,白頭翁15g,苦參30g,地榆30g,槐花30g,石榴皮30g,白芍30g,防風15g,按處方比例濃煎,紗布過濾,裝袋密封,每日1劑,每次150ml保留灌腸。每4周為一觀察療程。
1.2.2 對照組 (1)予水楊酸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分4次口服,癥狀緩解后2g/d,維持1年。(2)甲硝唑0.4g,蒙脫石散6g,加入生理鹽水1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每4周為一觀察療程。
1.3 療效制定標準 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03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臨床治愈:(1)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消失或基本消失,方、脈基本恢復正常;(2)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已形成
瘢痕;(3)便常規鏡檢3次正常。顯效:(1)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次癥改善程度達2級以上,方脈基本正常;(2)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2級以上;(3)便常規檢查正常。好轉:(1)臨床主要癥狀改善達1級以上;(2)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1級以上;便常規鏡檢紅、白細胞數<5個/HP。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檢查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χ2及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根據療效判定標準,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檢驗:P<0.05),見表2。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治療組有3例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占7.5%;對照組有13例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占32.5%,但均為輕度不良反應,能耐受,均完成4周觀察療程,兩組總不良反應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慢性炎癥性腸病,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異常的免疫反應或正常免疫的失衡是UC發病的重要環節,治療上基本以使用氨基水楊酸類、激素類及免疫抑制劑為主,但這三類藥物長期使用副作用多及停藥后易復發的問題未能很好解決,制約了本病的治療效果。
中醫學中沒有UC病名記載,根據本病的臨床表觀,UC急性活動期或初發型多類似于中醫的“濕熱痢”,而緩解期或慢性持續型則類似于中醫“休息痢”、“久痢”或“虛寒痢”。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多與情志所傷、飲食不節、感受外邪、脾胃虛弱有關〖2〗。病機多為脾腎兩虛,濕熱阻滯大腸,為本虛標實之證,其本虛為脾腎虧虛,標實為濕、熱、瘀、毒雍滯大腸。正如明·《景岳全書·雜證謨·痢疾》中指出:“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胃”,“脾
腎虛弱之輩,但犯生冷極易作痢”,此乃對UC病因病機之最恰當描述。
本研究將觀察組病例,按照中醫理論辨證分型為大腸濕熱、脾胃虛弱、脾腎陽虛、肝郁脾虛、血瘀腸絡,并給予標準化方劑加減用藥內服治療,充分發揮中醫藥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針對病因病機治療特點,使不同體質、不同病因病機、病程長短、病情輕重的患者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以達“治病必求其本”。同時又根據UC病變部位大多位于直腸及結腸下段,表現為: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潰瘍,隱窩膿腫等,符合中醫腸癰、內瘍之證候,其局部辨證為濕熱蘊結腸道,故采用自擬復方八味灌腸液灌腸。直腸灌注給藥避免了苦寒藥物內服敗胃之弊,同時又可避免消化液對藥液的破壞,提高利用率。中醫現代研究表明,局部給藥具有較高的藥物濃度和活化程度,病灶消除與黏膜修復較快。方中以黃柏、苦參、白頭翁、地榆、槐花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石榴皮澀腸止瀉;防風祛風燥濕,除腸道濕邪;白芍即可緩急止痛,又有止瀉痢之功。諸藥協同,共達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祛風止瀉目的。
如此可見,采用傳統中醫藥內服與灌腸相結合,體現了內外結合、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結合的綜合療法。該療法治療UC具有針對性強、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療程短、方法簡便、患者易接受,優于常規西藥治療,且可長期使用,停藥后復發率較低。為UC理想的治療途徑。在目前振興中醫,提高中醫藥專病治療特色上,有進一步研究和推廣的價值。(參考文獻:口服中藥配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分析,何如鋒,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7年第3卷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