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是以
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為主要癥狀,以結腸黏膜慢性炎癥和潰瘍形成為病理特點的一種消化道疾病。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也是常見難治疾病之一,具有反復發作,難以治愈的特點。我們采用中藥對本病98例進行對比分析,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本組病例由門診或住院的慢性腹瀉患者,經腸鏡檢查,排除其他特異性腸道疾病,按照中國中西醫結合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1992年9月在山西臨汾召開的第四屆全國學術交流會上,制訂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CUC)的診斷、辨證標準為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
1.2 一般資料 治療組64例,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齡54.1歲;職業:工人21例,農民11例,干部16例,軍人9例,無職業7例;腸鏡檢查:病變部位在直乙結腸交界52例,左半結腸7例,右半結腸5例;中醫辨證為脾氣虛證43例,脾陽虛證18例,脾
腎陽虛證3例;臨床類型:慢性復發型47例,慢性持續型17例;病變程度:輕度22例,中度27例,重度15例。對照組3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齡52.3歲;職業:工人11例,農民4例,干部9例,軍人4例,無職業6例;腸鏡檢查:病變部位在直乙結腸交界23例,左半結腸5例,右半結腸6例;中醫辨證為脾氣虛證30例,脾陽虛證4例;臨床類型:慢性復發型33例,慢性持續型1例;病變程度:輕度19例,中度13例,重度2例。
1.3 發病誘因 治療組:勞倦過度32例,情志不調11例,外感寒冷9例,飲食不節12例。對照組:勞倦過度17例,情志不調9例,外感寒冷4例,飲食不節4例。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健脾理腸片(0.4 g/片),3次/d,4~6片/次,重癥酌增,癥狀控制后減量至2~4片,口服,7天觀察記錄1次,重癥隨時觀察,20天1個療程,服藥2~3個療程復查腸鏡,忌食辛辣油膩,注意調暢情態,
感冒發熱停服。對照組用廣州陳李季藥廠生產的補脾益腸丸,3次/d,每次6~9 g,重癥12 g,療程禁忌同治療組。兩組重癥均配合對癥支持療法。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纖維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消失,6個月以上無復發;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纖維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較治療前康復愈合6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纖維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較治療前康復愈合30%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較治療前均無明顯改變。
2.2 療效結果 治療組治愈顯效率比對照組高25.49%,經統計學處理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2.3 治療前后兩組癥狀體征觀察 治療組腹痛、黏液血便、納差、乏力、腹部壓痛消失率分別比對照組高20.02%、27.57%、28.13%、46.61%、20.49%,說明健脾理腸片有顯著的益氣健脾、鎮痛止瀉、標本兼治功效。見表2。表1 兩組療效觀察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觀察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鏡觀察 注:△腸鏡鉗除
2.4 治療前后兩組腸鏡觀察情況 潰瘍收口,便血改善,循環中免疫復合物下降,淋巴細胞轉化率升高。說明健脾理腸片對腸黏膜病理改善和潰瘍修復有顯著療效。見表3。
2.5 治療前后大便常規觀察 治療組治療前大便鏡檢有紅、白細胞和膿細胞各62例,治療后消失各61例,消失率98.39%;對照組治療前大便鏡檢有紅、白細胞和膿細胞各32例,治療后消失20例,消失率62.50%,治療組消失率比對照組高35.89%,明顯優于對照組。
2.6 復發觀察 我們對治療組患者24例,對照組5例6個月的隨訪觀察,結果治療組復發1例(4.17%),對照組復發1例(20%)。兩組相比,治療組復發率比對照組低15.83%。究其復發之因,均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所致,但復發癥狀較輕,再予健脾理腸片和補脾益腸丸治療后,癥狀很快控制或消失。說明健脾理腸片和補脾益腸丸均有抗復發治療作用。
3 討論
中醫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歷史悠久,本病與中醫學的“大瘕泄”、“腸癖”、“痢疾”、“滯下”或“泄瀉”諸證相類似。中醫理論認為,“大瘕泄”、“痢疾”之證其病因,不外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種。早在《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泄瀉敘論》曰:“濕熱之氣,久客腸胃,滑利而下,皆外所因;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臟氣隔絕,精神本散,必致溏泄,皆內所因;其如飲食生冷,勞逸所傷,皆不內外因。”本病之病機核心是肝脾失調,氣滯內壅,肺腎失生,水津代謝受阻,引發大腸傳導功能障礙,經絡受阻,濁毒久伏,正氣受傷,不能束邪,毒邪必逆于大腸肉理,外損脂膜,內傷大絡、小絡、結絡、毛脈。其主要癥狀有:腹瀉,里急后重,黏液便及痙攣性腹痛,可持續數月,亦可間斷發作,病程往往遷延不愈。
隨著現代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有關本病的發病機制的研究已日益深化,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醫藥治療本病亦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參考文獻: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中藥治療98例臨床分析,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8年第6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