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
消化不良系指具有慢性或復發性消化不良癥狀,持續至少4周以上,而各種客觀檢查未能發現器質性疾病。臨床常表現為早飽,也可有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不適、燒心、惡心、嘔吐、腹脹等,相當于中醫學之“痞滿”、“胃脘痛”等范疇。筆者采用耳穴配合中醫分型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較好療效,具有消除癥狀快、毒副作用小等特點。現分述如下。
1 分型治療
1.1 脾胃虛弱型治擬健脾和胃止痛 脾胃虛弱型主要癥狀為胃脘痞滿脹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倦怠乏力,舌淡紅,脈細弱。因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饑飽失常,使脾胃受傷而虛弱,治療主要選用耳穴:脾、胃、腎、三焦等穴,配合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和胃。
1.2 脾胃虛寒型治擬溫脾益胃止痛 脾胃虛寒型主要癥狀為胃脘隱痛、喜得溫按、飯后痛減、空腹痛重、四肢清冷。舌淡,舌苔白潤,脈沉細。多因脾虛較重,脾陽不足,或貪食生冷,損傷脾陽,致陰寒內盛,治療主要選用耳穴:脾、胃、神門、皮質下等穴,配合黃芪建中丸(湯)溫脾暖胃,緩急止痛。
1.3 肝胃氣滯型治擬舒肝和胃止痛 肝胃氣滯型主要癥狀為胃脅脹痛、噯氣頻繁、噯氣或排氣后減輕,或伴有心煩易怒、胸悶善太息、咽部有異物感等癥狀。舌苔薄白,脈弦。多因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氣犯胃,氣機阻滯,升降失常,治療主要選用耳穴:脾、胃、肝、交感等穴,合用
逍遙丸。
1.4 胃熱熾盛型治擬清熱和胃止痛 胃熱熾盛型主要癥狀胃中灼痛、口苦、心煩、大便干燥,舌紅,舌苔黃膩,脈數。多因肝郁氣滯,日久化火,肝火犯胃,治療主要選用耳穴:耳尖、脾、胃、神門等穴治以清瀉肝胃之火,用瀉心湯合左金丸。
1.5 胃陰虧虛型治擬滋陰益胃 胃陰虧虛型主要癥狀引起胃脘隱痛、知饑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多因肝火灼傷胃陰或嗜食辛辣,耗傷胃津,治療主要選用耳穴:腎、脾、胃、神門等穴,治療以一貫煎合芍藥湯滋陰養胃。
1.6 血瘀胃絡型治擬化瘀和胃 血瘀胃絡型主要癥狀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舌質暗或有瘀暗斑點。多由肝郁氣滯或脾氣虛,日久使血行暢,瘀停于胃,治療主要選用耳穴:膈、脾、胃、神門等穴,可用失笑散合丹參飲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溫養胃氣。
2 體會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發病多因情志不舒、惱怒傷肝,致肝氣失于條達,進而影響脾胃運化,其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 。中醫認為,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通降飲食水谷,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泉,五臟六腑皆受氣于胃,所以胃為五臟六腑之本。胃病則影響人體受納、消化飲食水谷。因情志不舒,郁怒思慮。“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同時肝屬木,喜條達,主疏泄,若謀慮不遂,情志郁怒,則傷肝,肝失去條達之性而橫逆犯胃,因胃屬土,五行中木克土,本屬于
正克,而此時肝氣已經橫逆,致使胃氣失于和降之性,出現前述癥狀。脾為倉稟之官,藏意,胃與脾為表里之臟腑,以膜相連,脾為胃行其津液,換句話說是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氣血周流暢通,肌體健康無病。若過分思慮則傷脾,脾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水谷氣血不能運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致食后脘腹脹滿、噯氣、厭食、惡心、嘔吐、燒心、胸骨后痛、反胃等。中醫學認為耳朵是人體重要經脈和神經的匯聚之地,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均在耳廓上有固定的反射位置和病變反應點,這種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如《靈樞·師傳》篇說:“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靈樞·論疾診尺》篇曰:“耳聞青筋起者,掣痛”,《靈樞·衛氣失常》曰:“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因此以不同的方法刺激這些耳穴,就可影響對應的人體器官和組織。通過刺激胃穴、脾穴、三焦穴、神門穴、肝穴等,促進胃腸排空,增進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癥狀,配合中藥分型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較好的療效。(參考來源:耳穴配合中醫分型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張黧,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6年第2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