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
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候群,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迄今尚未完全弄清,也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法,大量資料及臨床癥狀表明與胃腸運動功能障礙,胃酸分泌異常有密切關系,基于筆者從1998年3月~2004年2月在門診工作中對96例功能消化不良患者使用西沙必利及奧美拉唑治療獲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自門診均符合診斷標準,參照國際上通用的診斷標準:①上腹痛、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腹脹和早飽等8種癥狀中有1種以上持續超過3個月。②胃鏡檢查正常或排除了糜爛、潰瘍及
腫瘤等器質性病變。③實驗室B超X線檢查排除了肝膽胰病患。④無全身性疾病和其他非消化系統病癥(如心血管血液疾病等)。⑤既往無
消化性潰瘍病史和腹部手術史。⑥2周內未服用任何與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有關的藥物。
1.2 病例選擇 選擇門診病例198例,臨床癥狀為上腹痛、餐后不適,上腹脹滿、燒心、惡心、納差、噯氣、持續3個月以上,經胃鏡、B超、肝功能等檢查,排除了消化道器質性病變,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96例,男39例,女57例,年齡21~64歲(平均46歲),平均病程3.5個月;對照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齡19~68歲(平均43歲),平均病程3.2個月。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現在臨床癥狀的輕重,為使兩組病例癥狀的差異合乎可比條件,將癥狀輕重依0、1、2、3、4評分法 [1] ,評價其程度,癥狀及評分結果見表1。兩組年齡性別、病程、臨床分類及癥狀均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癥狀及癥狀評分比較 例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西沙必利5mg,每日3次,餐前15~30min口服,
洛賽克20mg,每日2次,口服;對照組:給予西沙必利5mg,每日3次,餐前15~30min口服,療程為4周,其間停用其他藥物。用藥1周、2周、3周、4周末對癥狀評分,評估療效,觀察不良反應。治療4周后,兩組癥狀完全消失者,每月進行門診隨訪,共3個月,觀察兩種療法的長期療效。
1.4 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癥狀減輕超過75%;有效:癥狀 減輕超過50%;一般:癥狀減輕超過25%;無效:癥狀未減輕或加重。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總有效率(顯效率加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X 2 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4例用藥2周后,因療效不明顯改用其他療法,其余98例均堅持全程治療。兩種治療方法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Δ P<0.01
由表2可見,在用藥不周時間,治療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但療程1周、4周時,兩組總有效率差異無顯著性,在療程2周、3周時,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P<0.01)。
2.2 不良反應 對照組:稀便15例(15%),腸鳴音亢進19例(19%);治療組:嗜睡6例(6%),口干5例(5%),一過性ALT增高2例(2%),稀便6例(6%),腸鳴音亢進8例(8%)。奧美拉唑不良反應 [2] 與西沙必利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均較輕,且呈一過性,未影響繼續治療。
2.3 兩組復發率比較 治療4周后,癥狀完全消失者治療組69例,對照組62例,進行3個月隨訪。三個月后治療組14例復發,復發率20%,對照組23例復發,復發率37%,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本病病因遠未明了,可能的機制包括胃腸運動功能障礙、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相關性
胃炎以及神經等因素。其中胃動力障礙已受到廣泛的重視。據多數學者報道,在消化不良中動力障礙型約占30%~80%不等,主要表現為胃竇收縮波少而弱,胃排空延遲以及胃十二指腸運動不協調。考慮到胃腸運動和胃酸分泌均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有著直接的關聯 [3] 。
西沙必利屬第三代全胃腸功力藥,通過與5-羥色胺 不同受體的多種作用來促進胃腸道肌間神經叢釋放乙酰膽堿于一個適度水平 [4] 。協調并加強胃腸排空,解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胃腸運動功能障礙,據觀察顯示,西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程4周,總有效率為85%,且不良反應少,但停藥后容易復發。
奧美拉唑為近年抑酸作用較強的藥,又稱質子泵抑制劑,是通過胃壁細胞頂端分泌小管的H + -K + -ATP酶使H + 細胞內排泌到細胞外,將細胞外的K + 攝入到細胞內進行交換,H+ -K + -ATP酶是壁細胞分泌胃酸的最終環節,其制劑具有強大的抑酸作用,奧美拉唑與西沙必利聯用進行治療,既可改善胃腸道功能障礙又可抑制胃酸分泌,從而緩解臨床癥狀,較單純應用抑酸劑療效顯著且縮短療程,減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復發。(參考來源:西沙必利與奧美拉唑聯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療效觀察,張蘇華,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4年第4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