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障礙型功能性
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病,近來研究發現,大多數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與胃腸運動功能紊亂有關,筆者自1998~2000年,根據其臨床特點,應用香蘇加味飲治療本病50例,并與西沙比利30例進行對比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齡18~66歲,平均40.6歲,病程1個月~20年,平均3.8年;對照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齡16~70歲,平均41.2歲,病程3個月~22年,平均3.5年。
1.2 診斷標準 根據1987年芝加哥國際專題工作會議確定的標準:(1)具有反復發作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飽脹、泛酸、噯氣嘈雜、惡心嘔吐等癥狀,病程超過4周;(2)內鏡檢查排除胃粘膜糜爛、潰瘍及
腫瘤等器質性病變;(3)實驗室檢查、B超、X線等檢查排除肝、膽、胰等器質性病變及其它全身性疾病患者。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香蘇加味飲,每日1劑,分2次服。藥物組成:香附10g,蘇梗10g,陳皮10g,枳殼12g,厚樸10g,焦四仙各10g,大腹皮10g,丹皮15g,檀香6g,砂仁6g。加減:脾虛便溏者加炒白術、黨參;噯氣頻作、惡心嘔吐者加代赭石、旋復花;泛吐酸水者加黃連、吳茱萸;濕熱內盛加黃連、黃芩;寒甚者加桂枝、干姜。對照組,采用西沙比利(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5mg,每日3次,于飯前15~30min口服,治療4周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停用與本病有關的治療藥物,并囑患者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煙酒、調情志。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判定標準 服藥后1個月內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飲食大便如常人為治愈;服藥1個月內主要癥狀明顯好轉為有效;服藥1個月內癥狀無明顯減輕或加重者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50例,治愈21例,有效2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對照組30例,治愈9例,有效1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3.3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4 討論
FD在人群中發病率很高,約占消化門診的60%左右,而動力障礙型更占其大多數,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國外學者大多認為,上消化道動力障礙及腸功能紊亂是其主要病因,當前以促動力藥治療為公認的有效方法,西沙比利目前被認為是治療FD較好的藥物,本組香蘇加味飲治療有效率優于對照組且副作用少。根據動力障礙型FD的臨床表現,應歸屬于中醫“痞滿”的范疇,病因有飲食積滯、痰氣搏結、濕濁內蘊、七情失和導致脾失健運、中焦氣機痞塞不暢,因此理氣調中、疏通氣機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措施。香蘇加味飲由香蘇散、丹皮飲等加減組合而成。方中香附微苦微甘性平而不寒不熱,入肝經,善于疏肝解郁、調理氣機且有行氣止痛之功,現代多認為腸功能紊亂多與肝郁有關。枳實、厚樸、大腹皮疏脾理氣、利膈寬中除脹滿;蘇梗、陳皮、檀香、砂仁溫中行氣,化濕醒脾開胃;焦四仙消食導滯,配合理氣通降藥以除滿;中醫認為“久病入絡、氣病及血”,方中加一味丹皮活血化瘀止痛,總之全方共奏理氣通降、和胃除脹之效,使中樞運轉、清升濁降、上下流通,痞癥自除,F代藥理研究證實:香附、蘇梗、枳實等理氣藥可調節胃腸蠕動和功能,減少膽汁返流,緩解黏膜下血管痙攣和胃腸平滑肌的痙攣,能夠排出胃腸積氣積物,丹皮等活血藥可以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陳皮不僅使胃腸道蠕動增加且使有節律性,枳實、丹皮同用既可調整胃十二指腸功能,增強胃排空與小腸推進功能,又可增加胃黏膜微循環灌注,使胃粘膜組織能量代謝及上皮細胞再生,本方既符合中醫傳統理論、又體現現代藥理詮釋。 (參考來源:香蘇加味飲治療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臨床觀察,胡為營,中華中西醫雜志2005年第6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