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
消化不良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指有持續性或反復發作性的上腹不適、飽脹、早飽、胸骨后疼痛不適、惡心、嘔吐或其他上腹部癥狀,而無局部或全身器質性病變。西醫主要采取對癥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長期使用副作用明顯。本研究采用柴芍補脾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選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lO月的門診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治療組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齡25~60歲、平均(36.6±5.0)歲;病程0.5~6.o年、平均(4.32±1.25)年。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4.o0±1.50)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診斷標準: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規范(草案)》的診斷標準:①過去1年內至少持續l個月或間斷發作累計達3個月的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適(如上腹脹、早飽、暖氣、惡心等);②上腹痛和不適與排便無關,亦未見糞便次數和性狀的改變;③生化、內鏡、影像等理化檢查排除了可解釋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病變。
1.3病例納入標準:全部病例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確定的脾胃氣虛證的辨證標準。
1.4病例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器質性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以腹痛、大便次數和性狀異常為主癥的
腸易激綜合征;③肝膽胰病變所致的腹脹疼痛、暖氣、厭食、早飽、惡心等上腹部不適;④不符合中醫脾胃氣虛證者。
1.5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自擬柴芍補脾湯加減治療,柴胡、白芍、郁金各15g,白術、茯苓、枳殼、山楂、神曲、麥芽各l59,當歸、炙甘草各5g,氣滯明顯者加木香、陳皮:脾胃盎寒者加肉桂、干姜;濕熱重者加白茅根、黃芩,1劑,d,早晚2次分服,4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口服嗎丁啉lOm9,3次『d,飯前30min服用。
1.6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規范(草案)》中癥狀分級和療效評定標準擬定…。全部癥狀分為輕(+)、中(++)、重(+++)3級,分別記以2、4、6分,無癥狀記0分。并按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積分一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X100%。臨床治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0%;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療效指數60%~89%;有效:主要癥狀減輕,療效指數30%~60%;無效:主要癥狀未減輕,療效指數<30%。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l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士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50例中臨床治愈14例(28%)、顯效19例(38%)、有效12例(24%)、無效5例(10%),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50例中臨床治愈10例(20%)、顯效11例(26%)、有效l4例(28%)、無效15例(30%),總有效率為7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3.3032,P<0.Ol)3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中醫“痞滿”、“胃脘痛”等范疇,表現為胃脘不適、痞滿、上腹部疼痛、食后飽脹、噯氣、惡心等。所選柴芍補脾湯中柴胡疏肝解郁,枳殼下氣消結,白芍緩急止痛,當歸活血通經,郁金疏肝散郁行氣,山楂、神曲、麥芽和胃消食,白術、茯苓健脾益胃。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止痛之功。同時,由于本病與情緒有一定關系,故自擬柴芍補脾湯以調理不良情緒,臨床療效滿意。(參考文獻:柴芍補脾湯加減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應用,陳亞平,國際中醫中藥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