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胃腸鋇透檢查中,經常遇到多種因素所致胃內鋇劑不易排出的情況,對于我們完整觀察胃腸道病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中主要為功能性
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國內外均較重視胃動力障礙在FD發病中的作用[1]。我們采用了針刺體部胃穴(足三里)[2],或兼刺上巨虛、耳穴、中脘、內關、太沖及對照組口服嗎丁啉的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36例鋇餐透視中發現的胃排出遲緩及障礙者,采用單盲法隨機分為兩組,針刺組76例,其中男30例,女46例;年齡24~67歲,平均439歲;病程2個月~16年,平均32年。對照組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齡23~63歲,平均442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31年。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癥狀、鋇劑未排出時胃竇部大致形態均無顯著差異。
1.2 方法 針刺組采用普通15寸細針,常規消毒后刺入足三里、上巨虛等穴位,手捻行針,使患者有酸脹及發沉感[3],2~5 min鋇劑大多可由胃排入十二指腸,對于效果不顯著者,可采用D860型電麻儀斷續波輸出頻率6~12Hz,輸入電流小于50 mA,將兩根導線連續4根針柄,逐漸調大輸出功率,使受試者有酸、脹、熱等感覺或局部肌肉呈節律性收縮。對照組給予嗎丁啉10 mg,稀鋇劑送服。
1.3 技術參數 采用日立TU130FX1000 mA X光機,間斷使用壓迫器加壓刺激胃部,盡量沿胃體至胃竇及幽門方向用力。于胃內鋇劑排出前后分別攝取1~2張X光片進行觀察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
2 結果
針刺組76例中,72例效果較明顯,鋇劑可由胃內迅速排入十二指腸,占9474%;2例鋇劑排出稍遲緩(有效),占263%;2例鋇劑仍不能排出(無效),占263%,為幽門潰瘍并幽門梗阻者。對照組60例中,50例于口服嗎丁啉10 mg后鋇劑可短時間內排入十二指腸(好轉),占833%;4例鋇劑排出稍遲緩(有效),占667%,6例鋇劑不能排出(無效),占10%。3例為十二指腸球潰瘍,1例為胃竇炎并十二脂腸憩室,2例為胃竇炎并Ⅱ度胃下垂(其中1例曾疑胃竇癌,后經胃鏡證實系胃竇炎)。
經統計學分析、比較,應用針灸對于增加胃動力,促進胃排空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胃排出障礙在鋇餐透視時常常遇到,致病因素多種多樣[2],如
胃炎、胃竇炎、胃竇痙攣、幽門潰瘍、十二指腸球炎及球潰瘍、精神緊張等因素,大致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消化不良(FD),后者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較常見,目前無特異性治療方法。本組136例病例中,132例符合FD的診斷標準[4]。其主要癥狀為上腹痛、上腹脹滿、早飽、噯氣、惡心、厭食、胃燒灼感、反酸及嘔吐。F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在中醫診斷中歸屬于“胃脘痛”、“痞滿”范疇,其病理主要為氣機紊亂、升降失調,證屬本虛標實。因此,健脾和胃、疏肝解郁是FD的治療原則[1],本組取穴亦宗此義。因為針刺足三里能有效調整胃腸功能,降低胃張力,解除賁門、胃體和幽門的遲緩關閉,對胃蠕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3]。另外,針刺可調節胃動力障礙患者的胃電節律[3],還能調節胃泌素和胃動素的分泌[6],以及調節神經系統和胃腸激素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7],若配合上巨虛、耳穴等穴位的刺激,可進一步加強療效。本組對照研究中,針刺對增加胃動力,促進胃排空的效果較胃動力藥明顯,且操作簡單,經濟實用、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筆者認為,該方法可用于消化不良、胃動力減弱等疾病的臨床輔助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廣泛的推廣價值。但由于本組觀察病例數量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與廣大同道共同探討,期待中西醫結合在影像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參考文獻:針灸在上消化道鋇餐透視中對促進胃排空的研究,鄭德先,《濱州醫學院學報》2006年第29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