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是
肝硬化嚴重并發癥,來勢兇,出血量大,死亡率高達50%。生長抑素及其類似藥物被廣泛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并已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1]。2004年1月~2006年6月,筆者應用奧曲肽聯合奧美拉唑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3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4年1月~2006年6月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馬道分院收治60例住院患者,入院前24 h內有嘔血和(或)黑便,并經胃鏡證實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排除:(1)其他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2)肝功能衰竭、
肝昏迷者;(3)接受硬化劑、套扎或三腔管壓迫止血治療者;(4)出血性疾病患者;(5)其他可能會影響療效觀察的伴發疾病或并發癥。60例隨機分為A、B兩組。A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3~70歲,平均(52.6±11.2)歲;B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26~70歲,平均(54.0±11.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前在癥狀、嘔血、黑便次數、肝腎功能等方面情況相似(P>0.05),兩組間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奧曲肽100 mg緩慢靜脈注射(不少于5 min),沖擊治療后,再給予奧曲肽25 mg/h,總量600 mg/d,加至1000 ml液體中,靜脈滴注,并維持24 h,有效者再連續4天;奧美拉唑40 mg加至100 ml液體中靜脈滴注,每日2次,連續4天。B組:奧曲肽100 mg緩慢靜脈注射(不少于5 min),沖擊治療后,再給予奧曲肽25 mg/h,總量600 mg/d,加至1000 ml液體中靜脈滴注,并維持24 h,有效者再連續4天。
兩組病例治療觀察期間,可用一般性止血藥及保肝藥物,不行內鏡治療。治療期間根據病情需要行輸血治療的不在此列。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詳細監測記錄血壓、脈搏、尿量、嘔血、大便次數、量及顏色和臨床癥狀。(2)治療前后進行肝腎功能、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及隱血、心電圖檢查。(3)嚴密觀察并記錄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斷 (1)出血停止指標:①治療后患者無繼續出血現象,血壓、心率穩定;②大便轉黃色,隱血陰性;③腸鳴音正常。(2)療效判定:根據上述出血停止標準,判定從開始治療至6、12、24、48、72 h止血率,在觀察過程中,對用藥24 h后出血仍嚴重且出現危及生命情況時,則應增加其他治療措施。
2 結果
2.1 止血時間與止血率 見表1,表2,圖1。表1 兩組患者不同止血時間比較表2 兩組患者止血率比較
2.2 再出血率 A組為10.7%(3/28),低于B組的29.2%(7/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無其他任何不良反應,無心電圖異常,無血液生化及肝腎功能異常,無尿液異常。
3 討論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見的并發癥和死因,近年來,藥物治療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方面有很大進展,臨床肝硬化患者使用人工合成奧曲肽已應用多年,目前我國常規用量為25 mg/h,即每日0.6 mg,止血率在圖1 止血率比較
70%~85%;再出血率為10%~30%[2]。奧曲肽對內臟血管有選擇性收縮作用,能減少內臟血流量,尤其是減少門脈血流,降低門脈壓力,并可減少曲張血管靜脈內血流,降低其壓力,從而可有效地控制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肝靜脈壓力,可防止食管靜脈壓力的進一步升高而達到治療目的。
奧美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能阻斷壁細胞微泌管膜上的質子泵,使H+排出細胞外受阻,可提高胃內pH值,有助于血小板聚集和血漿凝血功能所誘導的止血作用,避免凝血塊在pH<5.0的胃酸中迅速被消化[3],所以有協同止血作用。(參考來源:奧曲肽聯合奧美拉唑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30例療效觀察,楊從林,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7年第4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