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門脈高壓癥引起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一般出血量大且易于反復,是這類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近10年急診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35例,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5例中男23例,女12例;最小年齡17歲,最大70歲,平均45.2歲。
1.2 致門脈高壓病因 血吸蟲病
肝硬化25例,混合性肝硬化(血吸蟲病合并
肝炎)7例,肝炎肝硬化3例。
1.3 肝功能Child''s分級 A級17例,B級15例,C級3例。
1.4 術前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20~40g/100ml 16例,40~60g/100ml 12例,>60g/100ml 7例。
1.5 麻醉及治療方法 均采用氣管插管、切脾、食管下段及上半胃血管離斷、胃右靜脈及胃冠狀靜脈結扎,使食管下段6~10cm及上半胃游離。
1.6 結果
1.6.1 手術死亡率 術后死亡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死亡率2.86%。
1.6.2 術后再出血 術后再出血4例,發生率11.43%,均為急性胃黏膜出血,經內科保守治愈。
1.6.3 術后腹水變化 術前有腹水16例,術后出現腹水23例,均經內科治療后腹水消退。
2 討論
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治療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內科治療手段主要是藥物、三腔管壓迫,對少量出血(出血量<1000ml)可取得止血效果。而大量出血(出血量>1000ml)則療效欠佳,往往病人暫時止血后由于血容量增加,血壓回升,短期內容易反復出血。因此,部分病人可經內科保守治療止血,改善一般情況后再行手術。當病人出血量大或者短期內反復出血者應積極準備手術治療。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徹底離斷了賁門周圍血管,阻斷了門靜脈側支循環,能有效降低食管下段靜脈壓力,同時門靜脈壓力升高,增加了肝門靜脈血流灌注,保證了肝臟血液供應,有利于肝功能改善。術后發生
肝性腦病及肝功能衰竭率低,僅2.89%。因此對于內科保守止血48h仍不能控制出血,或者出血雖被控制,但短期內反復發生出血者,即使肝功能C級,只要沒有嚴重黃疸、肝性腦病及心、肺、腎嚴重疾病都應考慮急診手術,否則反復出血可能使肝功能及全身情況進一步惡化而失去手術時機。
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經腹操作,手術簡便、創傷小、范圍小,同時對病人肝功能要求不高,因此適合于絕大部分病人。術后注意護肝和營養支持治療,術后腹水經補充血液、糾正貧血、適量輸入
白蛋白及利尿處理均可消退。術后再出血一般出血量少,一般為急性胃黏膜出血,可經保護胃黏膜,降低胃酸和生理鹽水洗胃均可止血。本組資料表明,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出血適應證廣,止血效果確切,術后并發癥少且易處理,值得臨床推廣。(參考來源: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近期療效,王文梁,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6年第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