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病,患有胃潰瘍的人也越來越多。那么胃潰瘍會傳染嗎?這一直是困擾許多人的問題。經過專家多年研究表明,胃潰瘍的病因是一種叫做幽門螺桿菌的細菌。那么到底胃潰瘍會不會傳染呢?首先,大家應該了解,胃潰瘍并不是傳染病,不會直接傳染。
以往人們把胃病的病因統統歸咎于進食刺激性食物、胃酸分泌過盛、局部血管病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等。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并證實:幽門螺桿菌可致潰瘍病和胃炎。胃病患者胃粘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59%~77%。
實驗證明:人與人之間有傳播此種病菌的可能,患者牙筋中存在著大量的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唾液或飛沫感染他人,尤其是共同進餐的一家人。故常見家庭成員中有多人同患“胃病“。人與人之間還可以通過糞一口途徑感染。此外,還可以通過消毒不徹底的內窺鏡,特別是胃鏡傳播。
但通常胃潰瘍的患者他的胃部會有大量的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比如共用一雙筷子,同吃一鍋飯等。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細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是很高的,通常普通人群40%都有這種細菌感染,但是細菌感染以后不一定都得胃炎或者是胃潰瘍,僅僅一部分得了胃潰瘍,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跟細菌的類型有關系。具體怎么樣的傳播途徑,有過很多的研究,主要還是通過口來傳播的,跟甲型肝炎是相似的。
幽門螺桿菌是人類至今發現的唯一一種已知的胃部細菌。人的胃是酸性環境,一般而言,細菌在這一環境中都難以生存,除了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進入胃后,會穿過黏液層到達上皮表面,通過黏附素牢牢地與上皮細胞連接在一起,避免隨著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同時,幽門螺桿菌還會分泌過氧化物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以保護自己躲過中性粒細胞的殺傷作用。最重要的是,幽門螺桿菌富含尿素酶,可以通過尿素酶水解尿素產生氨,在菌體周圍形成“氨云”保護層,制造出這個堿性的環境,就可以把自己裹在里面,以抵抗胃酸的殺滅作用。
幽門螺桿菌不但生存能力強,傳染力也很強,可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染。例如,胃部有潰瘍的病人用過的餐具和牙具都會沾染幽門螺桿菌,與伴侶接吻時,也會形成接觸性傳染,所以常常有“一人得胃病,全家胃不好”的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