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其疼痛多為周期發作,秋季至春季是發作季節,可由氣候寒冷或飲食不潔而誘發,胃小彎潰瘍的疼痛多于餐后0.5~1小時發生,十二指腸潰瘍或胃幽門部潰瘍,多發于餐后3~4小時,有時可在半夜發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無固定也缺乏明顯的時間規律。其典型表現為饑餓不適、飽脹噯氣、泛酸或餐后定時的慢性中上腹疼痛,嚴重時可有黑便與嘔血。一般經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如無效,應進一步作X線鋇餐及胃鏡檢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惡變的可能性。十二指腸潰瘍晚期癥狀有哪些臨床表現?
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可為鈍痛、灼痛、脹痛或劇痛,也可表現為僅在饑餓時隱痛不適。典型者表現為輕度或中度劍突下持續性疼痛,可被制酸劑或進食緩解。臨床上約有2/3的疼痛呈節律性:早餐后1~3小時開始出現上腹痛,如不服藥或進食則要持續至午餐后才緩解。食后2~4小時又痛,也須進餐來緩解。約半數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節律性疼痛大多持續幾周,隨著緩解數月,可反復發生。
腹痛為潰瘍病穿孔最突出的癥狀,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食物殘渣及胃液。常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心悸、出汗、脈速弱、血壓下降等,此為原發性休克表現,其嚴重程度與患者神經系統反應性、穿孔大小、腹腔污染程度有關。
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5小時后,以上各種癥狀可有不同程度的緩解,腹痛及腹肌緊張有所減輕,但壓痛仍很明顯。隨著腹腔滲出液的吸收以及繼發細菌性感染,患者很快出現發熱、呼吸淺促、脈搏快弱、血壓再次下降等癥狀,腹痛再度加重,呈彌漫性全腹痛,也可集中于上腹或右下腹部,腹脹明顯,此時已繼發腹膜炎。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0—12小時后,如癥狀繼續加重,可進入腹膜炎晚期,出現寒戰、高熱及中毒性腸麻痹(如劇烈嘔吐糞樣物)等癥狀,最終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潰瘍大多不會演變成
癌癥,不過,兩者初期的癥狀都很類似。因此須接受精密的檢查和診斷。治療時,大都不須開刀,而是制酸劑的藥物治療。不過,停止服藥后很容易復發,所以必須長期服藥。但日常的飲食也要注意,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刺激性物質,吃七分飽,維持規律、正常的飲食習慣。潰瘍雖然容易治療,但是出容易復發。除飲食要注意外,煙、酒,都要限制,保持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及消除過度的緊張,是基本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