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gastritis)即為胃粘膜的炎癥 。根據粘膜損傷的嚴重程度,可將胃炎分為糜爛性胃炎和非糜爛性胃炎,也可根據胃累及的部位進行分類(如賁門、胃體、胃竇)。根據炎性細胞的類型,在組織學上可將胃炎進一步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然而尚無一種分類方法與其病理生理完全吻合,各種分類尚有重疊。很多人都關心胃炎究竟會不會傳染,以下,就為大家介紹胃炎產生的原因。
急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一種急性炎癥反應。引起急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有化學原因、物理原因、融物原因和毒素原因等。急性胃炎患者常有上腹疼痛、惡心、噯氣、嘔吐和食欲減退等。其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病均急驟,大都有比較明顯的致病因素,如暴飲暴食、大量飲酒或誤食不潔食物、受涼、服用藥物等。由藥物和應激因素引起的胃炎,常僅表現為嘔血和黑便,一般為少量,呈間歇性,可自止,但也可發生大出血。另有一些患者臨床上無癥狀,僅在胃鏡下觀察有急性胃炎的胃粘膜炎癥改變。1982年,國內胃炎會議上將急性胃炎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和急性化膿性胃炎四種,尤以前兩種為多見。
現已明確Hp感染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有人將其稱為Hp相關性胃炎。但其他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長期反復作用于易感人體也可引起本病。病因持續存在或反復發生即可形成慢性病變。在芬蘭農村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作胃黏膜檢查,證實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病變先有淺表性炎癥最后變為不可逆的萎縮性炎癥。從臨床觀察也有證據說明這一問題。青年人多為淺表性胃炎,老年人多為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又常同時存在于同一個病人;另外回顧性胃黏膜活組織檢查也發現一部分淺表性胃炎數年之后可變為萎縮性胃炎目前認為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因素作用造成。
1982年Marshall和Warren首先分離出一種微嗜氧,觸酶陽性,具有尿素酶活性的革蘭陰性螺旋菌,3μm×0.5μm大小,呈彎曲狀或S字形一端有2~6根帶鞘鞭毛。活動性胃炎95%有此種細菌感染,起初命名為彎曲菌樣微生物(CLO),以后又更名為幽門彎曲菌(pylobacter pylori),1989年根據其生化和形態學特點再次更名為幽門螺桿菌。我們通過臨床研究證實Hp在慢性活動性胃炎的檢出率達98%~100%,說明了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胃炎與Hp的感染關系密切。
專家指出,慢性胃炎病因醫學臨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周圍環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體質有關。物理的、化學的、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長期反復作用于易感人體即可引起本病。慢性胃炎持續反復發生即可形成慢性病變。
從上面可知,胃炎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傳染的,大家盡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