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
潰瘍性結腸炎(UC)發病率在我國呈顯著上升趨勢,但部分臨床醫生對UC的診治不規范,特別是對UC局部治療認識不足,造成患者的病情遷延不愈。
我國患者特征:輕中度為主,病變部位集中
UC是直腸和結腸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復
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全身癥狀,病程多超過4~6周,可有皮膚、黏膜、關節、眼和肝膽等腸外表現。近年我國UC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
廣東省中山市開展以人群為基礎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UC標化發病率為2.05/10萬,低于歐美發達地區的5.4/10萬,與中國香港及日本(1.95/10萬)相近。依蒙特利爾分型,35.5%患者為直腸炎,41.9%為左半結腸炎,22.6%為廣泛結腸炎。UC疾病活動性程度分型顯示,輕、中、重度分別為48.4%、45.2%、6.5%。提示,我國南方地區UC以輕、中度為主,以左半結腸及直腸炎多見。
治療總策略:依輕重病緩急、病變范圍合理用藥
UC治療應綜合考慮疾病活動程度、病變部位(直腸、左半結腸、廣泛結腸)和個體差異(復發頻率、病程、既往治療反應、藥物不良反應、腸外表現),確定治療藥物、方法和療程。活動期以控制炎癥、緩解癥狀為主要目標,緩解期應維持緩解、預防復發,根據病變范圍選擇治療藥物。遠段結腸炎用局部治療,廣泛性結腸炎或有腸外癥狀者以系統性治療為主。
輕度 可選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 分次口服,或相當劑量5-氨基水楊酸(5-ASA)制劑。病變分布于遠段結腸者,可考慮5-ASA栓劑0.5~1g、2次/d;5-ASA灌腸液1~2g或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鹽灌腸液100~200mg,每晚1次保留灌腸;有條件者可用
布地奈德2mg保留灌腸,每晚1次;亦可用中藥保留灌腸。
中度 可用上述劑量水楊酸類制劑治療,反應不佳者適當加量或改服糖皮質激素,常為口服潑尼松 30~40mg/d。
重度 給予靜脈糖皮質激素治療,常用甲基潑尼松龍40~60mg/d。
局部治療策略
病變局限在直腸或左半結腸患者,局部治療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輕、中度UC患者首選美沙拉嗪栓劑1g/d,直腸內藥效更佳且耐受性比灌腸劑好。
美沙拉秦栓劑聯合口服美沙拉嗪或局部激素治療可能優于單藥,可作為升階梯治療的選擇。
輕、中度左半結腸炎首選局部灌腸聯合口服氨基水楊酸類制劑。美沙拉嗪為一線用藥,SASP不良反應多發。局部治療可用5-ASA灌腸液1~2g或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鹽灌腸液100~200mg,有條件者可用布地奈德2mg保留灌腸。
來源:醫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