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以排便次數增多、便質清稀為特征,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近幾年來,從調理脾胃功能論治,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將臨床系統觀察的100例整理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門診觀察的100例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齡:3 個月~1歲17例,2~7歲23例,8~15歲27例,16~40歲20例,41~75歲13例;大便性狀:水樣便42例,蛋花樣便38例,糊樣便20例;大便次數:每日3~4次37例,5~6次46例,7次以上17例;癥狀:食欲不振86例,腹痛73例,腹脹惡心59例,面萎乏力57例。中醫辨證屬感受外邪20例,食滯胃腸28例,肝氣乘脾17例,脾胃虛弱23例,腎陽不足12例。
2 方法
2.1 中藥 人參2~9g,炒白術3~12g,茯苓4~12g,山藥4~12g,連翹2~9g,陳皮4~12g,炙甘草4~12g,澤瀉4~12g。劑量根據年齡大小而增減。隨證加減:感受外邪加藿香、荊芥、防風、香薷等;食滯腸胃加焦三仙、萊菔子等;肝氣乘脾加白芍、防風、香附等;脾胃虛弱加厚樸、蒼術;腎陽不足加附子、肉蔻、五味子等。水煎2次,取液240~400ml,分2~3次口服。
2.2 西藥 輕度脫水者口服補液鹽,中度或重度脫水者可酌情補液,以糾正水電解質的紊亂和酸堿平衡。
2.3 穴位注射 選天樞、足三里、關元等,惡心、納差者加中脘、內關穴。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0.2g,腹痛者用654-2注射液,選5號針頭,針刺得氣后緩慢注射,每穴0.5~1ml。每日1次,連用3次,休息兩天后繼續注射。
2.4 敷臍 以十香暖臍膏烤化待溫后,貼于臍中穴。每3日一帖。
2.5 療效標準 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癥狀、體征消失為痊愈;大便次數減少,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為顯效;治療前后大便次數及癥狀、體征均未改善為無效。
3 結果
結果見表1。表1 各型急慢性腹瀉療效比較
4 討論
急性腹瀉由進食不潔之物或兼受寒濕暑熱等邪客于腸胃,邪滯交阻,氣機不和,腸胃的運動與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而致腹瀉;慢性腹瀉則由于胃腸虛弱或久病氣虛,以致中焦不能健運,或肝氣乘脾,命門火衰,不能熟腐水谷,亦致腹瀉。因此,在治療上注重固本健脾,在組方上以人參健脾益氣,白術、茯苓、陳皮、藿香等燥濕健脾,焦三仙消食,蓮子止瀉;甘草、山藥加強健脾之功;澤瀉利小便實大便;附子、吳茱萸、肉蔻溫振脾腎之陽,中脘為胃募,天樞為大腸募,為臟腑之氣所匯集,故此二穴在調整腎腸上有使之運化與傳導的功能;取足三里穴、關元以益命火,壯脾陽;加上藥物的作用,使穴位注射有事半功倍的功效,配合中西醫藥物共奏健脾益氣、利濕消食、溫腎澀腸之功。(參考文獻: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慢性腹瀉100例,張霞 ,中國民康醫學2007年第19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