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腹瀉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消化道疾病,病因復雜,感染、過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藥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均可引起。慢性腹瀉病遷延不愈、持續腹瀉常常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繼發感染,引起急性發作,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多臟器功能異常。筆者從2002年10月~2004年3月對慢性腹瀉病患兒加強健康教育,發現其對腹瀉病的恢復及預防急性發作有一定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2年10月~2004年3月在本院兒科住院的慢性腹瀉病患兒68例,均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診斷標準 [1] ,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齡3個月~12個月52例,體重4.1~8.2kg;13個月~24個月16例,體重8.4~10.1kg;合并營養性貧血者47例(69.1%),合并佝僂病者58例(85.3%),合并營養不良者41例(60.2%)。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68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健康教育組35例,對照組33例。采用常規護理為對照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
和定期出院指導為健康教育組。兩組間年齡、性別、喂養方式(母乳/牛乳)、體重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均P>0.05,差異無顯著性。
1.2.2 教育方法 (1)入院后分管床護士對患兒進行健康評估,測量體重,觀察大便性狀及次數,進行大便常規、血常規、血生化等檢查。根據患兒的病情狀況、患兒父母的文化素質以及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制定適合患兒的健康教育計劃,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實施計劃,根據患兒恢復情況評估教育效果。(2)出院前再對患兒病情及其父母對疾病的護理知識進行評估,制定切實可行的出院指導。(3)定期復查,了解患兒大便性狀、每日腹瀉次數以及伴隨的癥狀,進行大便常規檢查;詢問患兒進食情況(食物的質與量、熱卡)為患兒進行體格檢查,測量體重,了解生長發育情況。
1.2.3 教育形式 管床護士定期與患兒父母溝通、交流,以語言教育為主,配合書面教育,給患兒父母提供有關腹瀉病的書籍。教育對象主要為患兒父母、看護者。
1.2.4 教育內容 (1)向患兒父母講解小兒的消化系統解剖生理特點以及與成人的差別。(2)講解慢性腹瀉病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原則以及護理要點。(3)從患兒喂養方式、輔食品的添加、斷奶的方法及時間、衛生習慣、用藥知識、氣候的變化對疾病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具體的指導,教會患兒父母如何配合治療及如何護理患兒。(4)從心理方面給予指導,增強患兒父母戰勝疾病的信心,堅持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6.0統計軟件對各項指標進行t檢驗或χ 2 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與教育組治愈時間比較 教育組治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教育組治愈時間比較(略)
2.2 對照組與教育組急性發作率比較 教育組急性發作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教育組急性發作率比較(略)
2.3 教育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患兒體重增長比較 兩組患兒經過治療后體重都有所增加,教育組患兒體重增加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見表3。
3 討論
3.1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臨床護理工作已轉化為集治療、預防、康復、促進健康為一體的多元化護理模式 [2] 在此模式的要求下,臨床護理人員一方面 承擔著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任務,另一方面肩負著維持健康、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任務,而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體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 [3] 。
表3 教育組與對照組治療后體重增長比較 (略)
3.2 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兒家屬以及看護者對慢性腹瀉病相關知識及復發的誘發因素的認識能力 患兒入院后,應盡早對其家屬及看護者進行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并了解慢性腹瀉病,取得治療上的配合和參與,并認識到選擇合理的喂養方式、平衡膳食結構、按時逐步添加輔食,防止過食、偏食及飲食結構的突然變動的重要性;及時治療營養不良、佝僂病、營養性貧血,避免長期濫用抗生素,應用微生態調節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的定期消毒。本研究發現,健康教育組治愈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1),而體重增加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3.3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導有效降低了急性發作率 健康教育組較對照組的急性發作率明顯降低(P<0.05),提示健康教育有助于預防慢性腹瀉病的急性發作和復發,這與通過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導,患兒家屬及看護者了解了本病的相關知識、避免了誘發因素有關。健康教育促進了患兒的生長發育,保障了患兒的身體健康,也減輕了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
3.4 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兩組患兒家屬對護士進行滿意度測評,對照組與教育組滿意例數分別為24例(72.7%)和33例(94.3%),健康教育組對護士的滿意度較對照組明顯提高,說明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護患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治療與護理的實行。實施健康教育時護士耐心和細心的指導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增加了直接護理患兒的時間,改變了以往患兒家屬對護士的不信任與懷疑的局面。護士不再是醫囑的簡單執行者,而是健康教育者和健康咨詢者,護士作為一個有專門知識的獨立的實踐者,被賦予多元化角色。護士也從中受益匪淺,一方面使自己所學知識在臨床上得到實踐,理論聯系實際,積累了寶貴經驗;另一方面得到了患兒家屬的信任與認可,獲得了成就感。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導有利于慢性腹瀉病患兒的恢復,預防其急性發作和復發;健康教育改善和提高了護士及醫院的形象,改善了護患雙方的關系,對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通過本次研究,筆者體會到:健康教育形式應多樣化。護理人員在開展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方法是交談,方 法的單一必將影響教育的效果,通過各種方式對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教育理論、內容、形式、方法、技能的深入研究勢在必行;編寫不同病種有關健康教育實用性教材,制定統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和評價方法勢在必行,從而避免健康教育的工作程序流于形式,影響教育效果。(參考文獻:健康教育在嬰幼兒慢性腹瀉病中的應用觀察,韓瑞敏,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4年第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