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腹瀉系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其病因較復雜,臨床至今缺少有效的治療方法。筆者用自擬中藥方調胃湯治療觀察慢性腹瀉61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本組61例患者中,男32例,女29例;20歲以下者2例,20~30歲者16例,31~40歲者14例,40~50歲者10例,50~60歲者11例,61歲以上者8例,年齡最小17歲,年齡最大66歲。其中工人21例,干部10例,農民26例,學生4例。
1.2 病程 本組61例患者中,病程3個月~1年者36例,1~2年者8例,2~3年者7例,3~5年者5例,5年以上者5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者10年。
1.3 實驗室檢查 61例患者治療前均做了大便常規檢查化驗及乙狀結腸鏡檢查,排除了直腸及結腸
腫瘤疾患。大便常規化驗,22例患者大便鏡下未發現異常,但排便次數明顯增加,其余化驗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不消化食物、脂肪球、白細胞、紅細胞和膿球。
2 主要癥狀、舌象、脈象
本組病例均有大便稀薄,排便次數明顯增多。其中水樣便者19例,腹痛者61例,大便時肛門有灼熱感者18例,胃脘部脹滿者43例,形寒肢冷、面色發白、畏寒者43例,小便色黃者19例,納差者18例,腰膝酸軟者54例,舌質淡者49例,舌質紅者12例,舌苔薄白者55例,舌苔薄黃者5例,舌苔黃膩者1例。脈沉緩者42例,脈沉細者10例,脈沉細數者9例。
3 治療方法
3.1 調胃湯組成及用法 黨參20g,扁豆15g,茯苓15g,白術10g,山藥20g,澤瀉12g,陳皮10g,木香6g,川厚樸12g,干姜10g,黃連10g,白芍15g,補骨脂15g,五味子12g。用法:每日1劑,煎水500ml,早晚分2次服用。
3.2 臨床加減 瀉下稀水樣便者加米殼、車前子;腹脹腸鳴者加萊菔子;完谷不化者去掉干姜加炮姜;納差者加焦三仙;大便有灼熱感者去干姜、補骨脂加黃芩。
4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腹瀉、腹痛等主癥消失,大便次數、質量均正常;顯效:腹瀉、腹痛明顯好轉,糞便不成形,大便每日1~2次;好轉:大便次數較治療前有所減少或仍每日3次以上,其他癥狀明顯減輕者;無效:大便次數、性狀及其他癥狀無明顯改善者。
5 療效結果分析
本組61例患者,其中痊愈53例,占86.88%;顯效4例,占6.56%;顯效3例,占4.92%;無效1例,占1.64%?傆行蕿98.36%。服藥時間最短者15天,最長者42天,平均25天。 療效與年齡的關系:本組61例患者中,以30歲以下者療效較好,61歲以上者療效較差。6 討論與體會慢性腹瀉屬中醫“泄瀉”的范疇,本病在《內經》中稱“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宋代以后統稱“泄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泄。”《景岳全書·泄瀉》篇指出:“腎為胃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所閉,皆由腎臟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則令人洞泄不止也。”可見濕邪為泄瀉之主因,而脾
腎陽虛,清氣下陷為其本。由此可見,本病病機主要在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脾胃虛寒。因此本病的治療原則無外乎是溫補命門以生土,暖脾固腸以止瀉。因此調胃湯中黨參、山藥、白術益氣健脾,配茯苓、扁豆、澤瀉健脾利濕;陳皮、木香、厚樸理氣化滯,和胃理脾寬腸;補骨脂、五味子補腎陽,溫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澀腸止瀉;干姜配黃連,使黃連苦寒之性得以制約,發揮其溫補脾土,調胃厚腸以治久瀉之作用。正如《名醫別錄》所說,黃連“主五臟冷熱,久下泄膿血,調胃厚腸”。因久泄傷陰,故用白芍斂陰,且能緩急以止腹痛。故全方共湊溫補命門以生土,暖脾固腸止瀉之功,實為治療慢性腹瀉標本兼固之要方。對于慢性腹瀉的中醫辨證,前人多認為偏實、偏虛兩個方面,偏實者有濕熱內蘊留戀不解,食滯不化;偏虛者有久瀉傷脾,脾虛陽氣下陷,久瀉傷陰,中氣不足夾有郁熱等。而筆者認為本病以脾腎陽虛,命門火衰為多,也有虛中夾實或本虛標實之證,而脾腎陽虛為本病病機之關鍵。用調胃湯治療本病,療效可靠。通過資料分析表明,本病的療效與年齡、病程均有關系,年齡小、病程短者療效較好,反之療效較差。所以提示臨床工作者對本病應早診斷、早治療;颊咴谥委熯^程中,均需注意飲食宜忌,如忌食油膩、肥甘、生冷等。(參考文獻:自擬調胃湯治療慢性腹瀉61例療效觀察,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9年第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