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季
腹瀉是秋季時節常見病,多發病,尤以嬰兒多見。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均不理想,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筆者自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對來門診求治的患兒隨機選擇120例,隨機分為兩組,采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并以思密達治療為對照組進行療效觀察,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均為本院門診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0例,對照組50例。兩組均符合以下標準,年齡為3個月~3歲,發病時間為10~12個月,病程3h~5天。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程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戴慎、薛建國主編《中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1],西醫診斷依據參照1998年4月在北京制定的中國腹瀉病診治方案[2],臨床表現大便次數增多,稀便或水樣便或蛋花樣便、無膿血、無腥臭,可伴有嘔吐,納差、口干欲飲 ,啼哭不安,精神疲乏,中醫辨證多為外感風寒型,內傷飲食,脾胃虛弱型。
大便鏡檢:脂肪球(-)~(+),白細胞<3個/HP,紅細胞(-),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比例正常或稍偏高。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藿香正氣散丸劑研末服用,或中藥水煎,處方:廣藿香5g,紫蘇葉5g,白術5g,大腹皮5g,半夏5g,白芷2g,茯神5g,陳皮5g,厚樸3g,山楂5g, 內金5g,麥芽8g,桔梗5g,神曲5g,甘草1g,水煎至100ml,分多次溫服,3天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思密達口服(由法國搏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提供),3個月~2歲,每日3g,3歲每日6g,均分3次服。若津液耗傷伴有脫水或電解質紊亂者,除中藥外,還應給予靜脈補液治療。遵循先快后慢,先鹽后糖,先濃后淡,見尿補鉀,抽搐補鈣的原則。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 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病原學檢查陰性;好轉:大便次數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細胞或紅細胞,白細胞偶見;未愈:大便次數及水分未改善,或癥狀加重。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50例,好轉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7 %,對照組治愈25例,好轉9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68%。二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藿香正氣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效顯著。
3 病案舉例
患者,男,9個月。2008年10月15日初診,瀉水樣便3天,日行10余次,無黏液,腥臭味,神疲,納差,口唇櫻紅,啼哭不安, 寐差、小便量少、時伴流涕、嘔吐、低熱(T 37.9℃),舌質稍紅,苔淡白膩,小兒指紋青紫在風關(曾服小兒回春丹及保濟丸癥狀無好轉)。體查:神疲,前囟未閉,眼窩輕微凹陷,咽稍紅,聽診心肺正常,腸鳴音亢進,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大便常規脂肪球(+),白細胞<2個/HP,輪狀病毒測定陽性。診斷:中醫診斷泄瀉(外感風寒、脾胃濕滯),西醫診斷小兒秋季腹瀉。中醫辨證外感風寒,侵襲腸胃,脾胃濕滯,傳導失司,故瀉水樣便,方用藿香正氣散,水煎劑,日1劑,輔以米湯口服,少量多次分服,連續服用3天, 諸證消失,病愈。
4 討論
小兒秋季腹瀉主要發生于秋冬寒冷季節,是嬰幼兒期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危害兒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主要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若濫用抗生素,可導致耐藥及腸道菌群的嚴重失調。目前國內外提倡微生態療法治療感染和非感染性腹瀉,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恢復正常,抑制致病菌生長,提高腸道抵抗力。
中醫學認為,小兒腹瀉是由于感染外邪,內傷飲食及脾胃虛弱而致。秋季氣候由熱轉涼,氣溫偏差大,加之嬰幼兒稚陰稚陽之體不適合于秋冬氣溫的變化,容易感受外邪,而且小兒脾常不足,脾胃薄弱,無論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胃虛寒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若脾失健運,內傷濕滯,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而成泄瀉。藿香正氣散方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效解表散寒,和中,芳香化濕、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方中藿香芳香化濕、理氣解表,紫蘇葉、白芷解表散寒化濕滯, 半夏醒脾燥濕,陳皮理氣和胃降逆止嘔,茯神、白術健脾除濕,甘草、大棗益氣健脾以助運化,厚樸、大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桔梗宣肺解表助化濕再酌加神曲、麥芽、山楂、內金健脾消食開胃,諸藥合用,風寒解而寒熱除,氣機調暢而脾胃調和,升清降濁,泄瀉自止,諸證自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3],方中諸藥具有鎮痛,抑制胃腸蠕動,解除腸道痙攣,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增強胃腸道吸收功能及抑制細菌生長等作用,從而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維持腸道的正常菌群結構。本觀察表明,藿香正氣散是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效好,無副作用,安全、理想的藥物。而且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藿香正氣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70例療效觀察,藍常青, 中華醫藥雜志 2010年第10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