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
腹瀉為兒科常見病,臨床發病率高,且有諸多并發癥,嚴重影響小兒健康成長。筆者采用針刺四縫穴與中藥敷臍治療64例,療效尚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治療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3歲,病程最長7天,最短3h。
1.2 臨床表現 大便瀉下,稀薄帶水,呈黃色或綠黃色,有少量粘液或奶及食物殘渣,每日大便4~6次,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納差食呆。舌淡薄苔白,脈弦細或略數。
1.3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初診針刺四縫穴,點刺出血或擠出少許黃色透明粘液。每周2次,藥用:吳萸30g,西茴10g,丁香3g,胡椒30粒,蒼術10g,艾葉研為細末(艾葉為絨狀)用陳醋適量調制成糊狀后敷臍上,外用麝香
風濕膏覆蓋,對膠布過敏者亦用紗布每日更換1次。
2 結果
2.1 療效評價 痊愈:日排便量1次,便成形,色正常。好轉:排便次數減少,便質色不正常。無效:癥狀無改變。
2.2 結果 本組64例,治愈55例,占85.6%,好轉7例,占11.1%,無效2例,占3.2%,總有效率96.7%。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歲,于2001年7月26日就診,其母代訴:5天前患兒吃西瓜后,即現腹瀉,經口服藥物療效欠佳,每日4~6次,便為稀水樣,納差,精神倦怠。大便鏡檢可見不少白細胞,診斷為傷食瀉,給予點刺四縫穴1次,中藥敷臍1日,腹瀉1日2次,3日后癥狀消而痊愈。
4 體會
小兒腹瀉多為脾胃虛弱,乳食不節,感受外邪病變多在中焦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精微,如脾胃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瀉,遷延日久可引起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成為疳癥。點刺四縫穴,出血或擠出少許黃色透明粘液,據報道點刺此穴,發現血清鈣、磷均有上升,堿性磷酸酶活性降低,鈣、磷乘積增加,有助于患兒骨骼發育與成長。亦可使腸中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含量增加,從而改善消化功能,中藥吳萸、胡椒、艾葉溫中散寒,丁香降逆止嘔,蒼術燥濕脾,外敷神闕穴共奏消食化積,溫中健脾,止瀉之功。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病、多發病,如用口服藥物療效不理想,改用點刺四縫,中藥敷臍治療,往往藥到病除,對傷食瀉療效更佳。(參考來源:李德朝,針刺四縫與中藥敷臍治療幼兒腹瀉64例療效觀察,中華中西醫雜志 2004年第5卷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