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31日,我們接到本縣先鋒鄉解放村發生疾病疫情的報告后,立即趕赴現場。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分析,證實病原菌為奇異變形桿菌。
1 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表現
解放村約580人,病人集中在二組,先后有30例發病。癥狀為腹脹、腹痛、
腹瀉,經過抗菌治療后,2天后痊愈。發病前沒有聚餐史,由于該村地處高山缺水,村民飲用水為窖水,俗稱“天花水”。多數村民有飲用生水的習慣。
2 材料與方法
2.1 樣品來源 無菌采取2例二組未服藥患者大便和肛拭,二、三組窖水各1份。
2.2 檢驗方法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標準手冊》[1],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2]和《衛生防疫細菌檢驗》[3]。
3 檢驗結果
3.1 按國標方法進行檢驗,排除了痢疾志賀氏菌和沙門氏菌的可能。
3.2 變形桿菌檢驗 大便、肛拭各1份,水樣2份,均于腸道增菌液中增菌24h,轉種SS平板和EMB平板,36±1℃,24h。SS平板上菌落為圓形,半透明,中心為黑色;EMB平板上菌落有遷徙生長現象。取可疑菌落,接種三糖鐵斜面培養基36±1℃,24h,做生化反應。
3.3 生化反應 選擇在三糖鐵斜面培養基上經36±1℃,18~24h,斜面為紅色,底層為黃色,產生氣體,有硫化氫的菌落轉種腸桿菌科細菌生化編碼微量鑒定管(11種)[4]。生化反應結果見表1。
表1 生化反應結果(略)
注:該菌的鑒定編碼為:AG307,查編碼手冊,結果為奇異變形桿菌
從1份大便,1份肛拭和1份二組水樣中檢出奇異變形桿菌。
3.4 拮抗試驗 為證實從病人和水樣中分離出的變形桿菌是否為同一菌型,將3株變形桿菌點種在普通瓊脂平板上,經36±1℃,18~24h;觀察結果。3株菌兩兩融合在一起,說明3株菌相同,為同一來源的菌型。
3.5 窖水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檢驗結果 見表2。
表2 窖水微生物指標(略)
4 討論
變形桿菌為周圍環境和腸道寄居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各種感染及食物中毒。食品和飲水易受變形桿菌污染。
對變形桿菌的分型最好采用血清學方法,但由于變形桿菌的因子血清在國內尚未供應,目前還不能普遍使用,一般僅采用生化試驗進行鑒別。
從2例二組患者大便和肛拭中檢出奇異變形桿菌,以及二組窖水中檢出同樣的細菌,并且水樣中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嚴重超標,發病者都飲用過窖水,提示本次腹瀉事件即是因奇異變形桿菌污染水源所致。這與病人集中在二組相符。發病前該村正集資修公路,多數參加修路的村民相互飲用未燒開的窖水,因而其他組的村民也有發病。
解放村地處邊遠的高山,交通不便,飲水基本上依賴收集房頂的雨水,然后貯藏在水窖中備用。我們在采水樣時,發現二組窖水呈淺灰黑色,并且水中有孑孓生長,三組水樣呈淡黃色。即便像這樣衛生狀況極差的水,如遇天氣干旱的年度還不夠用。希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切實關心邊遠缺水山區村民的飲水問題,衛生行政部門在農村大力宣傳飲水衛生,革除飲用生水的習慣。讓村民們早日飲用到潔凈安全的水源,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參考來源:一起變形桿菌引起的群發性腹瀉的病原分析,肖焰,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6年第5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