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臍療法是中醫外治比較常見的方法之一,同時進行654-2穴位封閉,其操作簡單易行,療效滿意。就2000年9月~2002年10月間采用自擬止瀉散敷臍配合穴位封閉治療嬰兒
腹瀉128例,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28例嬰幼兒均為門診患者,男57例,女71例,農村68例(占53%),城市54例(占47%);年齡2個月~3歲,發病3d內就診者46例,3d以上就診者82例。2個月~1歲84例(占66%),1~2歲24例(占18%),2歲以上20例(16%)。全部患者均為水瀉,腹瀉次數每天5~10次不等,大便呈米湯樣或黃綠色稀水樣,或伴奶塊及蛋花湯樣便;大便常規化驗,除部分有脂肪球和少許白細胞外,均未見其它陽性結果。有92例伴嘔吐、65例伴腹脹,所有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脫水征象;Ⅱ度脫水以上給予靜滴相應性質的液體(25例),其余均采取口服補液。
2 治療方法
取吳茱萸20g,蒼術10g,茴香10g,木香、丁香、肉桂各5g,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按4:2:2:1:1:1分配。每次取3~5g用陳醋調成糊狀。先用75%的酒精消毒臍窩后,然后外敷于臍部,用剪取稍大于藥糊的塑料薄膜壓蓋藥糊上,外用醫用紗布塊覆蓋,膠布固定,24h換藥1次,3次為一療程。取足三里穴(外膝眼下4橫指,脛骨外1橫指之交點處),654-20.25~0.5mg/kg·次,分雙側足三里穴封閉,進針約1~2cm,抽無回血后即可緩慢推注,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3 結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腹瀉停止,大便成形,尿量增加,嘔吐、腹脹消失。并觀察2天,大便無異常;(2)好轉:腹瀉次數減少,尿量增加,脫水基本糾正,嘔吐、腹脹好轉;(3)無效:腹瀉次無改變,其他癥狀無明顯好轉。
3.2 治療結果 一個療程結束時療效:治愈95例占(74.2%),好轉26例(20.3%),無效
7例(5.5%),總有效率94.5%。
4 討論
從西醫理論講,嬰兒腹瀉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治療原則,調節和限制飲食,減少胃腸道負擔;控制腸道內外感染;糾正水電酸堿平衡失調,防止并發癥 [1] 。而從中醫觀點看,嬰兒腹瀉絕大部分是由寒邪伏于大腸所致,且小兒脾常不足,腸胃虛弱,治療理應溫中散寒為主。張景岳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如脾胃虛弱,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而下降,而瀉利作矣!”本文所采用止瀉散的各種成分恰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燥濕健脾、行氣止痛、健胃消食、溫腎助陽等功效。臍,祖國醫學稱“神厥穴”,內連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2] 。藥物止瀉散敷臍,通過刺激臍窩部毛細血管,激發任脈之經氣,調動活躍脾胃之機能。起到溫通天陽、運化腸胃之氣、化寒濕積滯作用。另外,從解剖學講,臍部為腹壁的最薄弱處,其下有大小腸分布,故在此處用藥直接作用于大小腸。從而改善腸壁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吸收。采用654-2封閉足三里穴。《四總穴歌》曾說:“肚腹三里留”。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無論是動物實驗還是人體本身,針刺此穴有強壯、增強免疫力作用。同時有雙向調節作用。針刺胃病及健康人此穴發現胃弛緩時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并可解除幽門及胃腸平滑肌痙攣。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3] 。654-2能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痙攣,尤其是微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血液灌流量。除少數患兒有輕微口干、面紅、輕度散瞳及心動過速外,無明顯不良反應。給予口服補液即可消除上述癥狀。中藥止瀉散敷臍配合穴位封閉,其療效快,比口服方便、比靜滴經濟,易為患兒及家長所接受。實為一內病外治、中西醫結合的好辦法,值得臨床醫生應用。(參考來源:自擬止瀉散敷臍配合穴位封閉治療嬰兒腹瀉128例臨床分析,張中華,中華中西醫雜志2004年第5卷第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