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季
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流行于秋冬季節,是嬰幼兒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嘔吐、白色稀水便或蛋花湯樣便。重者可并發水電解質紊亂,危及患兒生命。臨床治療多以微生態療法(如口服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制劑)、護屏療法(如口服思密達)和對癥支持療法,但療效往往不理想。我們于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運用自擬小兒止瀉湯口服,外用云南白藥粉劑加丁桂兒臍貼敷貼神闕穴,并配合使用魚腥草注射液加雙黃連粉劑混合液保留灌腸的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30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兒,全部符合小兒秋季腹瀉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月至2歲7月,平均(10.6±2.8)月;病程0.5~5 d,平均1.5 d;合并脫水18例。對照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月至2歲6月,平均(10.5±2.6)月;病程1~5 d,平均1.5 d;合并脫水16例。2組患兒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癥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病例
重度營養不良或伴有其他全身疾病者;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性腸炎等其他感染性腹瀉;未按標準服藥、中途換藥或加藥資料不全者。
2 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1)內服自擬小兒止瀉湯(主要藥物成分為太子參、葛根、黃芩、茯苓各10 g,蒼術、白術、木香、黃連、藿香、蘇葉、訶子、生甘草各5 g),熱重苔黃者加金銀花、連翹、柴胡;腹痛甚者加白芍、延胡索;惡心嘔吐者加生姜、陳皮、法半夏;胃呆納減者加雞內金、炒谷芽、炒麥芽;咳嗽者加烏梅、五味子。每日1劑,加水300 mL,煎30 min,取汁50 mL,第2煎加水200 mL,取汁50 mL。兩煎混勻,分2次服用。
(2)外用云南白藥粉劑(由云南白藥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次0.25 g放于神闕穴,滴入0.5~1.0 mL 75 %醫用酒精,再敷貼丁桂兒臍貼1張(由山西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主要成份為丁香、肉桂、畢茇),每日1次,過敏體質者禁用。
(3)魚腥草注射液(江西保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51120)1 mL/kg與雙黃連粉針劑(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生產,批號0602206)60 mg/kg混合稀釋后經直腸給藥。具體方法:用直徑5 mm膠管(男性老式
導尿管)經肛門插入,≤1歲插入10 cm左右;>1歲插入15 cm左右,到達乙狀結腸上端,然后注入相應劑量的混合溶液,至少保留15 min為灌注成功,每日1次。
2.2 對照組
思密達[蒙脫石,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3 g/袋],<1歲每日1袋,1~2歲每日1~2袋,分3次沖服。媽咪愛(1 g/支,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生產),每次1袋,每日2次。水溫不高于40 ℃,且兩種藥物應分開喂服,間隔1 h以上為好。
對于并發脫水者,兩組均按其脫水性質和程度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兩組療程均為3 d。
3 結果
3.1 療效判斷標準(自擬)
痊愈:用藥24~48 h,大便次數減少至每天1~2次,或恢復正常次數,大便性狀好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用藥48~72 h,大便次數減少至每天2次,大便性狀好轉,水分明顯減少,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用藥>72 h,腹瀉次數或大便性狀不見好轉,臨床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兩組療效比較例(%)
組別n痊愈有效無效總有效治療組3019(63.3)9(30.0)2(6.7)28(93.3)※對照組3013(43.3)9(30.0)8(26.3)22(73.3)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4 討論
嬰幼兒秋季腹瀉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輪狀病毒侵犯小腸黏膜,使小腸絨毛細胞結構破壞、脫落,腸道水電解質轉運失調,吸收障礙,從而導致腹瀉。該病在中醫學屬于“泄瀉”范疇,發病時節正值秋冬季節,小兒在“脾常不足”基礎上,復感風寒,致脾胃受傷,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致泄瀉,“脾虛濕困”是發病的根本原因。筆者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自擬小兒止瀉湯,方中太子參益氣生津,蒼術、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葛根、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燥濕止瀉,藿香、蘇葉芳香化濕,木香理氣健脾,訶子澀腸止瀉,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健脾助運,利濕止瀉之功,且無不良反應。
云南白藥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白細胞的吞噬能力;丁桂兒臍貼可健脾溫中、散寒止瀉,采用75 %醫用酒精充當透皮劑。神闕穴為任脈之要穴、十二經脈之總樞,運用云南白藥粉劑和丁桂兒臍貼敷貼神闕穴,由經絡循行輸布于全身迅達病所,即可達到治病的目的。
雙黃連粉劑主要成分是金銀花、連翹、黃芩;魚腥草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魚腥草素。采用結腸內灌注,可以在結腸內保留較長的時間,使藥物充分吸收利用,而起到直接抑制或殺滅病毒、消除病原的作用;又能促進腸黏膜細胞的再生修復,并能抑制漿液的分泌,解除平滑肌痙攣,從而減少腸蠕動,促進水、電解質的再吸收,達到治療腹瀉的作用。
綜上所述,內服、外敷、灌腸3種中醫療法綜合應用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效迅速肯定,發揮了中醫藥療法的長處,且操作簡單易行,患兒痛苦較少,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不失為基層醫療單位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較為理想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來源: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30例療效觀察,王豫東,中醫兒科雜志2008年第4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