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
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我國每年發病約1.2億人次,好發于6~24個月的嬰幼兒,輪狀病毒為其主要病源[1]。我院對收入兒科病房的89例住院患者,應用更昔洛韋治療53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①秋冬季節發病;②年齡<2歲;③大量水樣便,不含膿血及粘液,有時呈白色米湯樣或蛋花湯樣便;④實驗室檢查:糞便鏡檢WBC 0~2個/HP,可見脂肪球,細菌培養陰性。
1.2 一般資料 89例均為2004年10月—2006年1月,在我院兒科住院的患秋季腹瀉患兒,男56例,女33例,年齡4~24個月,根據臨床表現,大便檢測均符合以上診斷標準,且發病天數<3d的腹瀉患者。
1.3 分組 將患兒隨機分成二組,治療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齡4~(個月)12例,6~(個月)25例,12~24個月16例。對照組36例,男27例,女9例,4~(個月)8例,6~(個月)20例,12~24個月8例。二組年齡、性別、癥狀如發熱、嘔吐、脫水程度及治療前腹瀉持續的時間方面均相似,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二組均予補液,糾酸,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并對癥治療[2],治療組在基本治療基礎上應用更昔洛韋,按5mg/(kg·d)靜滴,1次/d,總療程5~7d。對照組應用利巴韋林針10~15mg/(kg·d)靜滴,1次/d,抗病毒治療。總療程亦為5~7d。
1.5 療效判定 療效判定參考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對療效的補充建議,以大便次數和稠度為評價標準。痊愈:治療72h后,癥狀體征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顯效:治療72h后,癥狀體征消失,大便近似成形,每日2~3次或便溏而每日1次。有效:治療72h后,大便性狀及次數好轉,全身癥狀,體征改善而未達顯效程度。無效:癥狀,體征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經統計學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二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在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果見表1。
表1 二組臨床療效比較(略)
2.2 副作用 有報道更昔洛韋對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有減低的作用,本組均于患兒入院當天,治療3,5d后復查血常規,未見對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亦未見其他副作用,考慮可能與用藥時間較短(僅3~5d)即痊愈有關。
3 討論
秋冬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輪狀病毒為其主要致病因素。其發病機制為病毒侵入腸道后破壞腸粘膜上皮細胞,致使小腸的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功能受損;同時,病變的腸粘膜細胞分泌雙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雙糖吸收不良,糖類在腸腔積滯并被細菌分解,致腸液滲透壓增高,而致腹瀉。本病雖多為自限性疾病,但臨床亦可引起脫水等多種并發癥甚或導致患兒死亡[3]。更昔洛韋又名丙氧鳥苷,為新一代廣譜抗病毒藥物,對多種DNA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B病毒,
單純皰疹病毒有很強的抑制作用[4]。但本研究表明,更昔洛韋治療秋季腹瀉用藥3~5d后癥狀即基本痊愈,能明顯縮短腹瀉持續時間,與未使用本藥的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總有效率可達98%。輪狀病毒為RNA病毒屬,更昔洛韋對其亦有較明顯抑制作用,且效果顯著,作用迅速,安全性好,具體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參考文獻:更昔洛韋治療秋季腹瀉89例療效觀察,趙亞佩,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7年第1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