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秋冬季
腹瀉屬中醫兒科“泄瀉”范疇,筆者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以溫脾止瀉湯為主,配合西醫治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240例,臨床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關于泄瀉的規定。(1)多見于6~24月的嬰幼兒,發病高峰在10月、11月、12月、1月等寒冷季節,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每日10次左右,量多,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或伴有發熱、嘔吐、腹脹等。(2)起病急,常有飲食失節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3)重癥患兒脫水體征明顯。癥見:囟門凹陷,高熱不退,口渴尿少,啼哭無淚,甚則皮膚發花、厥脫。(4)大便鏡檢多見脂肪球,少量紅細胞、白細胞。(5)實驗室檢查部分患兒表現為低鉀、低鈣、酸中毒等水電解質紊亂。240例均為本院住院患兒,其中男136例,女104例,輕度脫水54例,中重度脫水186例。年齡6~12月162例,13~18月60例,18月以上18例。
2治療方法
2.1中藥治療
以溫脾止瀉湯為主方:紅參須5 g、蒼術5 g、白術5 g、茯苓5 g、砂仁3 g、炮姜3 g、肉豆蔻5 g、赤石脂10 g、炒山藥15 g、炒薏苡仁10 g、烏梅6 g、石榴皮6 g、炙甘草3 g。發熱加葛根5 g,嘔吐加藿香5 g,小便短少加車前子5 g,腹脹加陳皮5 g,大便酸臭、舌苔厚膩加焦三仙各5 g。水煎取汁50~100 mL,少量頻服,1日1劑。
2.2西藥治療
病毒唑10 mg/(kg·d)溶入5 %葡萄糖以1 mg/min速度靜脈滴注;金雙歧(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1片,1日3次;思密達(博福—益普生制藥有限公司)1 g,1日3次,口服。如合并有細菌感染征象,必要時加用抗生素。并根據脫水情況,酌情靜脈補充水與電解質。
3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1]
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好轉:大便次數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球或紅細胞、白細胞偶見。未愈:大便次數及水分未改善,或癥狀加重。
3.2 治療結果
治愈230例,好轉8例,未愈2例。住院最短2 d,最長8 d,平均5 d。
4病案舉例
曹某,男,8月,于2002年11月6日入院。患兒于入院前3 d,因喂養失當出現惡心、嘔吐、發熱、腹瀉稀水樣便,日達10余次,在當地衛生院治療無明顯效果而前來我院診治。入院癥見:精神萎靡,面色少華,惡心嘔吐,壯熱不退,前囟及眼窩凹陷,腹瀉稀水樣便,日達10余次且量多,腹脹尿少,手足發涼。體格檢查:體溫39 ℃,意識清,精神差,呈重度脫水貌,前囟及眼窩凹陷,全身皮膚黏膜彈性差,口渴喜飲,腹脹尿少,手足發涼,舌淡苔薄,指紋色淡。血常規:Hb 142 g/L,WBC 7.2×109/g,N 0.62,L 0.38,PLT 135×109/g。大便常規示:稀水樣便,色黃,可見大量脂肪球,高倍視野下未見紅細胞及膿細胞。西醫診斷為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并Ⅲ度脫水、低血容量休克。四診合參,中醫辨證屬脾陽虧虛、外感寒濕之泄瀉。治以溫脾化濕,固脫止瀉。方藥以溫脾止瀉湯加減:藿香5 g、葛根5 g、白術5 g、茯苓5 g、紅參須5 g、炮附片5 g、砂仁5 g、炮姜3 g、陳皮5 g、炒山藥15 g、車前子5 g(包煎)、甘草3 g。水煎取汁100 mL,少量頻服,1日1劑。配合西醫靜脈點滴液體,積極搶救。第1 d補液總量達2450 mL后,病情才得以改善。2 d后,患兒發熱消退,嘔吐消失,精神好轉,腹瀉量仍多,繼以上方去車前子,加赤石脂10 g、烏梅6 g、石榴皮6 g。4劑后,患兒腹瀉消失,精神及食納如常,住院6 d痊愈出院。
5體會
嬰幼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與多發病,尤以秋冬季發病率較高,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瀉稀水樣或蛋花樣便,嚴重者并發水與電解質紊亂,甚至死亡。現代醫學認為與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喂養失當,食物過敏及感染細菌、病毒、原蟲等因素有關,但主要由輪狀病毒引起。西醫常用抗病毒、腸黏膜保護劑(思密達)及微生態調節劑(乳酸菌素片、雙歧桿菌)等治療,療效并不十分理想,病情常遷延不愈。所以積極探索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
秋冬季嬰幼兒腹瀉,屬中醫學“泄瀉”的范疇,其主要病變在脾胃,因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濕和水谷精微,小兒臟腑柔嫩,肌膚薄弱,冷暖不知自調,易為外邪侵襲而發病。脾喜燥而惡濕,濕困脾陽,運化失職,濕盛則濡泄,前人稱“無濕不成瀉”;又因小兒脾陽不足,運化力弱,飲食不知自節,調護失宜,喂養失當,皆能損傷脾胃,發生泄瀉,正如《內經》所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參考來源:溫脾止瀉湯為主治療嬰幼兒秋冬季腹瀉240例,劉澤忠,中醫兒科雜志2008年第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