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的功能性腸病,占胃腸門診就診量的20%~50%,為消化科門診常見病,臨床分為
便秘型、
腹瀉型和混合型。其中腹瀉型IBS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排便不盡感、排便急迫感等。臨床上治療腹瀉型IBS的方法很多,本文觀察馬來酸曲美布汀聯合地衣芽孢桿菌治療腹瀉型IBS,與單用曲美布汀和地衣芽孢桿菌相比,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5例腹瀉型IBS患者均為我院2005年3月~2006年6月消化科門診病人,其診斷均符合羅馬Ⅱ標準[1]。以上入選病例排除以下情況:(1)妊娠及哺乳期婦女。(2)有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3)合并
糖尿病、甲亢等內分泌疾病。其中男56例,女69例,年齡18~68歲,平均38.2歲,病程均超過3個月。將125例IBS患者隨機分為3組,A組52例,B組40例,C組33例。以上3組在年齡、性別構成及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用藥物馬來酸曲美布汀商品名為
尼為孚(浙江昂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882,每片0.1 g),地衣芽孢桿菌膠囊商品名為整腸生(沈陽第一制藥廠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0950019,每粒0.25 g,含2.5億活菌數)。A組口服尼為孚0.2 g/次,3次/d,整腸生2粒/次,3次/d;B組單服尼為孚;C組單服整腸生。B、C兩組用法與A組相同。以上3組療程均為4周。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腹痛消失,大便次數和糞便性狀恢復正常;有效:腹痛緩解,大便每日2~3次,稀糊狀不成形;無效:腹痛及大便次數和性狀未有變化。以上顯效率加有效率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A組總有效率為96.2%,B組總有效率為60.0%,C組總有效率為48.5%。A組與B、C兩組相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非器質性腸功能紊亂性疾病,約占胃腸門診就診量的20%~50%。過去曾稱為過敏性腸炎、結腸痙攣、易激結腸等,現統一命名為IBS,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及混合型。目前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完表1 各組治療效果比較注:A組與B、C兩組比較,P<0.05
全清楚,一般認為IBS是一種多因素的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礎的生理心理性疾病[2]。正因為IBS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闡明,故治療較為困難,臨床方法頗多,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其中藥物治療主要包括調節胃腸功能藥物、調節內臟感覺藥物、抗抑郁和抗焦慮藥物、微生態制劑及中藥等[3]。本文所選用的藥物即屬于以上的胃腸功能調節藥物和微生態制劑。
據文獻報道[4],曲美布汀治療IBS的機制在于曲美布汀能抑制細胞膜鉀離子通道,產生去極化,提高胃腸平滑肌細胞的興奮性;另一方面可阻斷鈣離子通道,抑制鈣離子內流,抑制胃腸平滑肌細胞興奮。同時作用于平滑肌神經受體,在低運動狀態下,作用于腎上腺素能受體,抑制腎上腺素釋放,增加運動調節;在運動亢進時,作用于μ受體及κ-阿片受體,抑制乙酰膽堿釋放,抑制平滑肌運動,從而起到治療IBS的效果。本組資料單用曲美布汀治療腹瀉型IBS的總有效率達60%,佐證了曲美布汀在IBS中的治療地位。由于曲美布汀能直接作用于胃腸平滑肌,加強或抑制胃腸道運動,對胃腸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因此曲美布汀治療便秘型IBS也見諸于肯定性報道[5]。
腹瀉型IBS主要癥狀為腹痛和腹瀉。有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主要表現為腸桿菌增加、雙歧桿菌和厭氧菌減少等。腸道的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即腸道內的專性厭氧菌屏障受到破壞。而微生態制劑能增強腸道內的生物屏障,調整腸道菌群,提高人體免疫力,減少內毒素的來源[6]。這為微生態制劑治療IBS提供了理論支持。地衣芽孢桿菌進入腸道后,對腸桿菌等有拮抗作用,而對雙歧桿菌等有促進生長作用,并且還通過奪氧生物效應使腸道缺氧,有利于大量厭氧菌生長,從而調整腸道菌群,起到治療作用。本組資料表明,對于腹瀉型IBS患者的治療,在曲美布汀基礎上加用地衣芽孢桿菌,能夠鞏固和提高彼此的療效,具有良好的協同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參考來源:馬來酸曲美布汀聯合地衣芽孢桿菌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分析,徐正元,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7年第4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