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年來用自擬除濕止瀉湯治療小兒秋季
腹瀉100例,獲效頗佳,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兒,男54例,女46例,年齡6個月~1歲37例,1~3歲48例,3~5歲15例;病程最短1天,最長8天;伴發熱者58例,嘔吐者27例,輕度脫水45例,中度脫水38例;每日瀉下10次以下者84例,瀉下10次以上者16例;大便鏡檢低倍下有少許脂肪球或白細胞(+)。
1.2 治療方法 基本方:藿香6~9g,厚樸3~5g,蒼術3~5g,黃連2~3g,木香3~5g,茯苓6~9g,澤瀉3~6g,薏苡仁6~9g,升麻3~5g,焦山楂6~9g。發熱加葛根6~9g,嘔吐加半夏3~5g,每日1劑,水煎頻服。脫水嚴重者配合口服補鹽溶液或靜脈補液。
1.3 治療結果 100例全部治愈,服藥1~2劑治愈者38例,3劑治愈者54例,超過3劑者8例。平均止瀉時間2.55天。
2 病案舉例
患者,女,14個月,2005年9月25日初診。患兒因腹瀉1周,呈蛋花樣稀水便,日10余次,小便短少,體溫38℃,伴口渴唇干,腹脹,肛門紅紫,苔垢膩,指紋紫滯,大便鏡檢脂肪球(++),白細胞(+)。診斷:嬰幼兒腹瀉。以除濕止瀉湯加葛根、烏梅各6g,日1劑,水煎頻飲。服藥2劑熱退,3劑后瀉止。
3 討論
嬰幼兒秋季腹瀉主要是暑濕穢濁之氣困遏中焦,脾胃受損,升降失司,傳導失職,水濕下注發為泄瀉。治以祛暑化濕,升清降濁,調暢氣機為大法。方中藿香解暑化濕,為醒脾快胃、振動清陽之妙品;厚樸、蒼術燥濕健脾、理氣消積;黃連清熱燥濕;木香行氣和胃;茯苓、澤瀉、薏苡仁健脾滲濕,取“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義;升麻有升陽止瀉之能,即脾宜升則健之謂;因秋季腹瀉多挾乳食積滯,故加入焦山楂消食運脾。諸藥合用,寓苦辛升降于一方,溫涼并施,相反相成,每獲良效。(參考來源:除濕止瀉湯治療小兒腹瀉100例觀察,胡繼文,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6年第4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