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調查表明,本病患病率為4%一22%,女性略多,18—40歲為多見。臨床上常見
腹瀉和
便秘兩種類型,而以腹瀉型最為常見,已嚴重影響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我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4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中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過去12個月內至少累計12周(不必是連續的1有腹部不適或相關癥狀,且這些癥狀具有以下3種特征中的兩種:(1)癥狀可因排便而緩解;(2)癥狀的發生與排便次數改變有關;(3)癥狀的發生與大便性狀改變有關。支持IBS的癥狀為:①每周排便<3次;②每日排便>3次;③硬或干結的大便;④稀溏或水樣便;⑤排便有緊迫感;⑥便急(需急著如廁);⑦排便不盡感;⑧排黏液便(仍有大便實質);⑨腹部飽脹感。其中以腹瀉為主者,有②、④或⑥項中的1項或以上,和沒有①、③或⑤項。
1.2一般資料 入選的68例均為2007年10月至2∞9年5月我院消化內科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4例。治療組中,男14例,女20例;年齡19—50歲,平均(35.4+10.7)歲;病程1—16年,平均(7.5+4.3)年;每日排便次數2—6次,平均(2.8+1.5)次。對照組中,男15例,女19例;年齡18—51歲,平均(34.9±1 1.2)歲;病程1一15年,平均(7.3±4.4)年;每日排便次數1-6次,平均(2.5+1.4)次。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及觀察方法
2.1對照組口服匹維溴胺(50 mg/片,法國蘇威制藥廠生產)50 mg,3次./d;谷維素10 mg,3次/d。兩周為1療程,共用兩個療程。
2.2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參苓白術散口服,1劑/d,分兩次服。兩周為1療程,共用兩個療程。藥物組成:人參15 g,茯苓15 g,白術15 g,炙甘草15 g,山藥20 g,蓮子肉10g,薏苡仁10g,砂仁6 g,炒桔梗10 g,白扁豆12 g。隨證加減:肝氣郁結者加柴胡12 9、白芍12 9;腎陽虧虛者加肉桂9 g、熟附子6 g。
3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中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腹痛、腹脹等癥狀消失,大便次數及糞質正常,大便次數1—2次,/d,成形、無黏液。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或基本消失,大便次數1—3次/d,大便近似成形,黏液明顯減少。有效:主要癥狀好轉,大便次數<3次/d,大便溏爛不成形,黏液減少。無效:腹痛及大便異常等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3.2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全部統計過程在SPSSl3.0中進行。
4討 論
據報道,IBS患者在消化專科門診中就診比例達20%一50%。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多數學者認為,此病的發生與胃腸動力、神經功能、內臟感覺異常以及精神因素有關。近年來有學者認為中樞系統也參與IBS的發病過程,即腦一腸軸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失調。此病的特點在于腸道無結構的缺陷及實質性病變,腸道的動力異常和內臟感知過度和過度敏感,對生理性或非生理性刺激表現出反應過度或異常,從而導致一系列臨床癥狀。目前,現代醫學對此病的治療主要是綜合對癥治療。匹維溴胺為選擇性胃腸道鈣離子拮抗劑,直接作用于胃腸道,能緩解腸道痙攣,恢復正常的腸道運動功能。谷維素能調節人體植物神經,改善精神方面癥狀,對本病有一定的療效。
本病屬中醫學“泄瀉”范疇。中醫認為,脾胃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肝郁氣滯,橫逆犯脾,則脾胃升降失職,清濁不分,而發生泄瀉。脾胃之運化又與腎陽之溫煦有關,若腎陽不足,失于溫煦.則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而成泄瀉。可見本病的發病之本為脾胃氣虛,又與肝腎有密切的關系。參苓白術散由四君子湯加味而成,為健脾滲濕的代表方,臨床尤以治療脾虛泄瀉見長。方中以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人參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宣肺利氣,以通調水道;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補其中氣,滲其濕濁,行其氣滯,恢復脾胃受納與健運之職,則諸癥自除。肝郁者合柴胡、白芍疏肝解郁;
腎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參考文獻: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34例臨床觀察,中國中醫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