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頻率減少,一周內大便次數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糞便量少且干結時稱為便秘。對同一人而言,如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變為2天以上或更長時間始大便1次時,應視為便秘。對便秘患者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以尋找發生便秘的原因。當病情發展到晚期,患者更加應該認清癥狀,才能更好的治療。
便秘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正常,但糞質干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干,排出不暢。可伴見腹脹,腹痛,食欲減退,暖氣反胃,大便帶血等癥。常可在左下腹捫及糞塊或痙攣之腸型。據其病理,便秘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器質性便秘和肌能性便秘,而這兩大類的癥狀也是不同的。
器質性便秘器
器質性便秘是指大腸發生形態改變而致糞便通過障礙形成的便秘。譬如,
腫瘤引起的便秘,多有糞便形狀的改變,且常伴有膿血和粘液。突然便秘、腹痛、惡心、嘔吐、應考慮到是腸梗阻和腸套疊等疾病。若腹部手術后,則應考慮腸粘連的發生。
機能性便秘
⒈ 弛緩型(低緊張性便秘):弛緩型便秘是最常見的慢性便秘,許多找不到明確原因的便秘都屬于此型。一般認為是由于腸肌神經叢興奮性低下所致,所以又叫運動低下性或低緊張性便秘。該型便秘一般無痛苦,但便意感淡漠,大便間隔3天左右,且排出困難,也常伴有腹部脹滿,食欲不振,頭暈乏力,倦怠心悸,舌苔厚膩等全身癥狀。甚至可在乙狀結腸部(左下腹)摸到充滿糞便的腸管。這類便秘又叫習慣性便秘。
年老體虛、長期臥床及服用瀉藥者、食量少、纖維素及飲水不足、低血壓、肥胖體質、內臟下垂、內分泌紊亂、缺乏維生素B族、中毒及藥物性便秘都屬于此型。
⒉ 痙攣型(運動失調性便秘):運動失調性便秘認為是由于植物神經系統失調,副交感神經亢進導致腸的運動異常所致。此型臨床上較少見。以便秘和腹瀉交替進行,下腹部有鈍痛和不適感,排便后可減輕,糞形如羊糞球狀,食欲不振,可伴有頭痛、眩暈、心悸氣短、煩躁等癥狀。
此型常見于過敏性大腸炎、腸結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神經過敏等。
⒊ 直腸型:直腸型指糞便進入直腸后排出困難或滯留過久。此型又叫直腸排便困難癥。一般認為是由于直腸壁的感受神經細胞應激性減弱,不能適時對進入直腸的糞便產生排便反射所致。工作緊張、外出旅游、肛裂等引起的便秘,多屬此型。直腸脫垂、肛門括約肌弛緩無力者,也屬此型便秘。
一、便血或黑便 可表現為黑便、便后滴血或鮮血便,血可與糞便混或不混,主要視出血部位高低、出血量多少而定。黑便提醒出血部位較高(離肛門遠)。不論哪一種出血,都說明病變處血管有破裂,輕者為痔核、肛裂或黏膜損傷,重者可能是息肉、炎癥、潰瘍或腫瘤。
二、貧血 明顯便血,久之引起貧血容易查出,危險的是小量但長期出血(隱性出血),肉眼難以辨出,除非作大便隱血試驗才會發現出血。還因為是慢性失血,病人常能適應而無不適感覺。除失血外,腫瘤毒素對造血系統的抑制,也是造成部分患者貧血的原因。貧血較多見于胃、結腸腫瘤。
三、發熱 單純便秘不至于發熱,便秘病人如經較長時間的反復測量確有發熱,特別是不規則低熱,提醒有慢性炎癥(如腸結核等)或腫瘤,不過首先應排除其他常見發熱原因(如五官科病變、婦科炎癥、泌尿系炎癥等)。腫瘤組織代謝加快,其產物對機體的刺激也是發熱原因。
四、腹痛 不少患者排便之前常有輕微左下腹疼痛,多于排便后消失。但若腹痛持續存在,程度重,排便后不消失,提醒腸道有阻塞的可能,常由腫瘤、腸道粘連或神經肌肉病變引起。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你:老年便秘者可選用微生態制劑。這類制劑可以清除體內“垃圾”,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使腸道功能恢復正常,保持大便通暢,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且副作用少。常用的有含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糞鏈球菌的雙歧三聯治活菌(培菲康)、麗珠腸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