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紫外線是一種電磁波,波長小于可見光,大部分地球表面的紫外線來自太陽,紫外線殺菌的有效波長為260~270mm,最佳波長為265~266mm,其特點是穿透力差,故紫外線殺菌僅適于直射物品表面消毒及空氣消毒。
紫外線是電磁波譜中波長從0.01—0.40微米(可見光紫端到X射線間)輻射的總稱,是位于日光高能區的不可見光線,不能引起人們的視覺。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線光源是太陽。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波長短于米的紫外線為大氣層中的臭氧吸收掉。人工的紫外線光源有多種氣體的電弧(如低壓汞弧、高壓汞弧),紫外線有化學作用能使照相底片感光,熒光作用強,日光燈、各種熒光燈和農業上用來誘殺害蟲的黑光燈都是用紫外線激發熒光物質發光的。紫外線還有生理作用,能殺菌、消毒、治療皮膚病和軟骨病等。紫外線的粒子性較強,能使各種金屬產生光電效應。
紫外線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光波,存在于光譜紫射線端的外側,故稱紫外線。
紫外線是物質運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粒粒不連接的粒子流。每一粒波長253.7nm的紫外線光子具有4.9eV的能量。當紫外線照射到微生物時,便發生能量的傳遞和積累,積累結果造成微生物的滅活,從而達到消毒的目的。當細菌、病毒吸收超過3600~65000uW/c㎡劑量時,對細菌、病毒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及核醣核酸(RNA)具有強大破壞力,能使細菌、病毒喪失生存力及繁殖力進而消滅細菌、病毒,達到消毒滅菌成效。紫外線一方面可使核酸突變、阻礙其復制、轉錄封鎖及蛋白質的合成;另一方面,產生自由基可引起光電離,從而導致細胞的死亡。
紫外線殺菌器殺菌的原理就是利用紫外線燈管輻照強度,即紫外線殺菌燈所發出之輻照強度,與被照消毒物的距離成反比。當輻照強度一定時,被照消毒物停留時間愈久,離殺菌燈管愈近,其殺菌效果愈好,反之愈差。
紫外線殺菌消毒燈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學品,添加化學品常常使水中有一種不好的味道或氣味,甚至這種化學品本身也可能有危害,例如氯可能與水里的有機物質起反映,形成有潛在致癌威脅的氯仿。而且化學品發揮作用需要一段時間,水使用之前如果沒有與化學品充分混合,其有效性就會受限。此外,在有些情況下,微生物能夠對某些特定的化學品產生耐性或免疫性。而采用UVC輻射消毒就不會出現這些情況。
百濟護理師溫馨提醒:紫外線對眼黏膜及視神經有損傷作用,對皮膚有刺激作用,所以應避免在紫外線殺菌燈下工作,必要時需穿防護工作衣帽,并戴有色眼鏡進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