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光外側的光線,在光譜中波長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被稱為紅外光,又稱紅外線。 紅外線屬于電磁波的范疇,是一種具有強熱作用的放射線。紅外線的波長范圍很寬,人們將不同波長范圍的紅外線分為近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區域,相對應波長的電磁波稱為近紅外線、中紅外線及遠紅外線。 紅外線是一種光波,它的波長比無線電波短,比可見光長。肉眼看不到紅外線,任何物體都發射著紅外線。熱物體的紅外線輻射比冷物體強。
紅光外側的光線,在光譜中波長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被稱為紅外光,又稱紅外線。 紅外線屬于電磁波的范疇,是一種具有強熱作用的放射線。紅外線的波長范圍很寬,人們將不同波長范圍的紅外線分為近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區域,相對應波長的電磁波稱為近紅外線、中紅外線及遠紅外線。 紅外線是一種光波,它的波長比無線電波短,比可見光長。肉眼看不到紅外線,任何物體都發射著紅外線。熱物體的紅外線輻射比冷物體強。
由于會陰部燒傷致病因素、解剖特點與肢體燒傷有所不同,在治療和護理中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治療后的會陰部護理,應引起高度重視。應用大型遠紅外線治療,效果滿意。
護理
一般護理
①保持病房清潔、安靜、空氣流通。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4次,每日7次空氣消毒10 h。
②室溫夏季保持在24 ℃~28 ℃,冬季28 ℃~31 ℃。
③進食高營養流質飲食,逐漸改為半流質飲食、普食,若術前禁食或術后進食困難者,應給予靜脈高價營養支持。
④保持創面清潔、干燥,經常拭干會陰部滲液及分泌物。
飲食指導
一般禁食1 d~2 d,能進食的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特別是嬰幼兒,如有母乳喂養的盡量母乳喂養,可適當增加輔食,如蒸蛋、魚湯、新鮮水果汁、蔬菜汁等,也可給予奶粉、粥等食物,每日4次~6次,每次20 mL~150 mL。
感染期護理
①充分暴露創面,保持創面干燥,滲液較多者可用大型遠紅外線治療儀照射治療烘干創面。
②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尤其要注意體溫的變化,警惕突然出現的超高熱(40 ℃以上);體溫在39 ℃以上的給予物理降溫,如物理降溫效果不佳者應藥物降溫,預防小兒驚厥的發生,并降低室溫,適當補充水分。
③營養支持。燒傷后創面滲出多,大量水分丟失,機體消耗大,及時給予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增強機體抵抗力。
④維持病房相對恒定的濕度、溫度,濕度保持在70%左右,溫度保持在28 ℃~32 ℃。
⑤
導尿管保持通暢,在度過危險期與燒傷前期一般3 d左右便可拔出導尿管,以減少尿路感染,每日行尿管護理、尿道口護理,預防感染發生,鼓勵病人多飲水,并自解小便,增加尿量,達到沖洗尿道目的,每日清洗會陰部2次,每次大便后再次沖洗,保持會陰部清潔,無尿液污漬會陰部,以免引起疼痛或感染。
康復護理
淺度創面愈合后,小兒應避免紫外線照射,勿亂抓新生皮膚,穿棉質內褲,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與干燥,盡可能減輕后期
瘢痕增生及畸形。
會陰部燒傷作為特殊部位的燒傷,會給病人帶來一些不良反應,輕者帶來會陰部不適感,重者會造成畸形,影響大小便。因此加強創面護理,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后遺癥。同時良好的護患溝通可緩解病人的心理壓力,幫助病人戰勝疾病,恢復生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