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就是三伏了,最近咨詢三伏貼的朋友太多了,而三伏貼如果貼不對會適得其反,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經驗將三伏貼的注意事項做以匯總,供大家交流。
三伏貼是在傳統的針灸學基礎上應用中藥作用于腧穴,通過經絡對機體的調整作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
運用藥物調節,配合季節的變化,輔以養生之道,使機體的“陰陽”達到自然的平衡。在“三伏天”敷貼“三伏貼”對機體可以起到鼓舞正氣、驅逐宿邪,增強自身抵抗力,達到疾病防治的目的。
其療效的關鍵在于辨證與藥粉。貼敷用藥的辛香之氣或氣味俱厚之生猛藥物,走經竄絡,活血利氣,搜邪逐痹,更兼肌表用藥,直達病所,又能作用于穴位、皮肉,激發經氣,鼓舞衛陽,以消陰翳,氣血暢達則身體康健。
三伏貼在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病方面,
特別是對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感冒易患者、虛寒性胃痛和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療效尤其明顯,所以,中醫有“冬病夏治三伏貼敷”的傳統。隨著人們對中醫藥防病治病優勢的認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中醫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作為。
實際上,三伏貼并不能包治百病,而且這三伏貼有多種配方,每一種藥方適用的具病癥并不相同。三伏貼最早是應用在呼吸系統上,尤其適合預防因為秋冬季受寒誘發的呼吸疾病如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
三伏貼是外敷的膏藥,使用很方便,不少人甚至直接網購藥品。然而,專家提醒到,自己貼敷時要注意三伏貼藥性溫熱,一旦體內也有熱性病癥,不排除敷藥會導致“火上澆油”。
所以,如果自己貼敷藥物,一定要檢查身體情況以后再做決定。出現“實熱”的癥狀都是不能貼敷的。
比如說,大便比較干、長口瘡,舌苔比較重或者感冒有些發燒等,這時候身體處于發熱狀況,那不能貼,因為物本身是溫熱的,這時候貼敷會引起身體不協調,導致疾病發作。
另外,最怕皮膚過敏。如果出現輕度紅點或小水泡都沒有關系,但是皮膚大面積出疹子、發癢,就必須立即停止使用藥貼。而皮膚破損或有傷口的,特別容易感染,這也是不能貼的。
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貼敷后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個別患者出現貼敷部位起泡,一般屬于正常反應,輕微發泡可自行恢復,嚴重者可找醫生進行處理,避免感染。
有的反應貼敷的不好,是對貼敷療法還沒了解透徹,貼與穴位都很好掌握,很容易復制,一看就會。療效的關鍵在于辯證與藥粉。貼敷用藥辛香之氣或氣味俱厚之生猛藥物,走經竄絡,活血利氣,搜邪逐痹,更兼肌表用藥,直達病所,又能作用于穴位,皮肉,激發經氣,鼓舞衛陽,以消陰翳,氣血暢達測身體康健。
如:麻黃這味治療外感要藥在治療咳喘內用多用炙麻黃,治療表癥需要發散時多用生麻黃,但是在臨床上內服多用麻黃有陳久良之說,就是恐其發散太過勛傷正氣;而外治與內治不同的是就是運用其辛溫走竄之性用生麻黃,不炮制不暴曬防其含有多種揮發油揮發減效。
用單味麻黃粉配桂枝治療風寒感冒,配杏仁甘草治療寒咳,配石膏治療風熱,配石膏杏仁治療熱咳。通過觀察療效要比多味大處方明顯。
1歲以下小兒不宜貼治和孕婦;有嚴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患者;患有感冒、扁桃體炎、急性胃腸炎、尿路感染等急性炎癥性疾病的患者,均不宜用“三伏貼”。
三伏貼于正午時分,擇晴天貼治效佳。貼藥后不要過分活動,以免藥物移動、脫落。貼藥當天禁食生冷、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品。空調、風扇直吹。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 特約撰稿人:閆金才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