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關節炎?關節炎是關節滑膜組織的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癥通常表現為關節部位的腫脹(滑膜腔積液),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
關節疾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第一致殘疾病”。它可能累及人體某個關節或全身關節,引起疼痛、炎癥、行動不便、臥床不起乃至于殘疾。具體包括退行性關節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半月板損傷、頸椎病、股骨頭壞死等。
關節炎根據癥狀和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關節炎起病急,患者關節紅、腫、痛、熱,并有功能障礙及全身發熱等癥狀;慢性關節炎則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畸形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關節炎的早期病變僅侵害關節滑膜,晚期則關節軟骨及骨質均可能發生變化甚至破壞。
比較常見的關節炎為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骨性關節炎及化膿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為風濕熱的表現之一。多見于成年人,常發生于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現游走性關節痛 腫及發熱和其它風濕熱的表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于青壯年,起病緩慢,常發生于手足小關節及骶髂部,并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初始患病關節亦表現出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在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骨性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多見于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癥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后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化膿性關節炎往往由細菌侵入關節腔引起,多見于少年兒童,常發生于髖關節,主要癥狀為局部紅、腫、痛、熱和功能障礙,以及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炎或何種類型的關節炎,均應及早診治,以免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障礙甚至致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