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惡性
腫瘤治療方法的不斷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對患者生活質量的關注愈發顯得重要。骨轉移是腫瘤晚期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能導致病理性
骨折、高鈣血癥、脊髓壓迫、頑固性疼痛、運動功能障礙等一系列合并癥,其中,中、重度骨痛常會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故鎮痛治療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措施。雙膦酸鹽作為強有力的骨重吸收抑制劑,是近年來治療腫瘤骨轉移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能有效降低惡性腫瘤骨轉移引起的疼痛、骨不良事件及惡性腫瘤引起的高鈣血癥等,使用安全、方便,所以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隨機給予實體瘤或
多發性骨髓瘤骨轉移引起的骨痛患者唑來膦酸或帕米膦酸二鈉,根據疼痛評分及不良反應情況等來評價唑來膦酸的療效、安全性、耐受性。 方法:采用隨機、雙盲、雙模擬、陽性藥平行對照的研究方法,共入組41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21例)及B組(20例)。A組:
注射用唑來膦酸4mg溶于1 00毫升生理鹽水,靜脈輸注15分鐘,之后250毫升生理鹽水靜脈輸注2小時。B組:100毫升生理鹽水,靜脈輸注15分鐘,之后帕米膦酸二鈉90mg,溶于250毫升生理鹽水輸注2小時。兩組均一次性給藥后連續觀察28天骨痛變化情況,同時進行血常規、生化、尿常規、腎功的監測、觀察不良反應等。應用 11.5軟件包處理數據。 結果: 1、A組:總有效率為80.9﹪,其中顯效率為33.3﹪(7/21),有效率為47.6﹪(10/21)。B組:總有效率為85﹪,其中顯效率為45﹪(9/20),有效率為40﹪(8/20)。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平均起效時間:A組為3.86±0.68天,B組為4.70±0.69天。療效維持時間:A組為19.29±2.52天,B組為15.60±2.08天。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不良反應發生率:A組為71.5﹪,B組為80﹪,主要表現為發熱、流感樣癥狀、一過性肌肉關節疼痛、胃腸道反應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1、唑來膦酸對于腫瘤骨轉移所引起的骨痛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緩解率高,療效維持時間長,其療效不低于帕米膦酸二鈉。 2、唑來膦酸有給藥時間短、給藥劑量小、不良反應輕的臨床特點,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和安全性,是臨床上較為理想的治療腫瘤骨轉移的藥物。
摘要:目的:評價
注射用唑來膦酸治療腫瘤骨轉移引起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0例
癌癥骨轉移中度以上疼痛患者隨機、雙盲和雙模擬分為兩組,每組25例。研究組為唑來膦酸4mg加入生理鹽水注射液100mL.中靜脈滴入15min;對照組為帕米膦酸二鈉6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注射液500m1.中靜脈滴入至少4h。對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和第14天的NRS、QOL、KPS、緩解率和加用止痛劑情況進行比較;同時,對藥物的不良事件、血尿常規和生化等指標進行評估。結果: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的NRS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和第14天:研究組6.36vs4.08vs 3.28,P〈0.01;對照組5.92vs4.20vs3.36,P〈0.01),具有明顯緩解疼痛的作用;治療后兩組的QOL較治療前明顯提高(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和第14天:研究組18.92vs23.40vs24.20,P〈0.01;對照組19.56vs23.12vs23.88,P〈0.01),明顯改善了生活質量,治療后兩組的KPs較治療前也明顯改善(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4天:研究組67.60vs78.00,P〈0.01;對照組60.80vs70.80,P〈O.01),但治療后兩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疼痛總緩解率研究組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第7天60%VS48%,P=0.395;第14天80%vs72%,P=0.742);加服即釋嗎啡人數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例。對照組中有1例在輸注帕米膦酸后出現輕度全身疼痛,約12h后自行消失。結論:唑來膦酸對癌癥骨轉移的疼痛有良好的療效,且具有給藥時間短、給藥劑量小和作用時間長的臨床特點。不良反應輕微,患者耐受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