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在中醫文獻中又稱“白癜”,或“白駁風”。早在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對本病的描述,并將它形容為“白毋腠”。《素問.風論篇》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膚失養變白而成此病。《諸病源侯論》謂:“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血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此亦是由“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吉林雙藥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繼承發揚前人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心得,成功研發出桃紅清血丸。專家認為白癜風其病雖在皮毛,而其本卻源于正氣不足,系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受風邪、博于皮膚,致使血氣不活,絡脈阻滯,血不能養肌膚,肌膚失于濡養而發病。桃紅清血丸正是從以上方面入手,從而達到從根本上治愈白癜風。
桃紅清血丸方取蒺藜為君,味苦、辛、性平,歸肝經,桃紅清血丸中的蒺藜具有活血祛風,平肝疏肝,止癢之效。《本草求真》記載:“通身白癜瘙癢難當者,服此治無不效”。桃紅清血丸以蒺藜疏肝解郁、活血、祛風為主導,桃紅清血丸中再配伍紅花、桃仁、紫草、降香、拳參、白藥子、白薇為臣,既能活血祛瘀,又可涼血中之熱。
桃紅清血丸中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本經》曰:主瘀血,血閉癥瘕。《綱目》:主血滯風痹,骨蒸。《藥品化義》云:桃仁,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紅花性溫,味辛,《綱目》記錄: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本草正》:“達痘瘡血熱難出,散斑疹血滯不消”。二者配伍有活血祛瘀,通經絡之效。
紫草、降香涼血,活血,行氣,解毒透疹。白薇、拳參,清熱,解毒,涼血,白藥子《要藥分劑》:清虛火,除血熱。諸臣藥有養血活血、祛風之功效,達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目的。
桃紅清血丸方中佐以蒼術、龍膽,海螵蛸,蒼術辛、苦,性溫。歸脾、胃經。芳香燥烈,內可化濕濁之郁,外能散風濕之邪,故能燥濕健脾,祛風除濕。龍膽苦,寒,歸肝、膽經。清熱燥濕,瀉肝膽火。可發揮溫熱腎脾、健脾泄肺的作用。海螵蛸,咸,溫。可除寒濕,收斂止血。《要藥分劑》有記載:通經絡,去寒濕。諸佐藥佐助君臣藥,再使以制何首烏、甘草,制何首烏,滋補肝腎,化生精血,濡養肌膚腠理。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桃紅清血丸中各味藥在體內協調互補,調節精神神經及免疫功能,共奏調和氣血,化瘀消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