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由于皮膚和毛囊內的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活性減低或消失,導致黑素顆粒(即黑素體)生成的進行性減少或消失而引起的局限性或泛發性脫色素性病變,是一種后天的原發性皮膚色素脫失癥,而非繼發于其他皮膚病之后遺留的脫色素性病變,發病率為0.5~2 。導致黑素細胞破壞的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機制尚未闡明,但近來的研究結果認為其發展機制可能有免疫學說、遺傳學說、神經學說、黑素細胞學說及角質形成細胞異常等。除神經皮節型外,自身免疫被認為是白瘢風的最主要的發生機制,白癜風是一種多因性疾病,目前無法用某個學說來解釋各種臨床類型。白癜風治療方法很多,總體療效多不甚滿意,我們于2007年4月~2008年6月應用驅白巴布期片治療白癜風,取得了較好的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病例資料病人全部選自2007年4月~2008年6月我院門診的白癜風患者。按就診先后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病例選擇標準:① 有典型皮損,臨床診斷為白癜風者;② 年齡14~65歲,性別不限。符合上述條件的白癜風患者共106例,其中男65例,女41例;病程1個月~10年,平均1.7年。白斑大小不一,白斑分布于顏面、軀干、四肢。局限型42例,散發型36例,肢端型19例,節段型9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療藥物及使用方法 驅白巴布期片由山東仙河藥業有限公司提供(批號:20060913)。口服。一次3~5片,一日3次。治療前1個月以及治療期間停用其它療法。治療期間可適當接觸日光,并食用黑色食品,如:海帶、黑芝麻、海參、黑米、黑豆、黑木耳等。用藥期間禁止飲酒及吸煙,禁食刺激性食物。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每兩周復診1次,由復診醫生觀察并記錄療效、耐受性及不良反應。療程為20周。
1.3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按照白斑消退面積分為4級。基本治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 9O ,顏色基本消失。顯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50以上,顏色明顯變淡。有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10% 以上,顏色變淡;無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10,顏色變化不明顯。
2 結果
療程結束后,106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0例(9.4 ),顯效33 例(31.1),有效45 例(42.5 ),無效18 例(17.0 )。總有效率為83.0%。
3 討論
白癜風的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相關的發病機制較多,有自身免疫性學說、遺傳學說、神經學說、黑素細胞學說以及角質形成細胞學說,但任何一種學說都不能揭示其真正的病因。
自癜風的治療藥物盡管很多,療效的報道層出不窮,近年的文獻報道來看,目前沒有一種藥物能使所有白癜風患者治愈,也沒有一種藥物適用于所有白癜風患者的治療。對白癜風的治療,要遵循下面幾個原則:(1)盡快盡早治療,一旦確診就要及時治療;(2)必須堅持長期治療,1個療程至少3個月,必要時連續幾個療程;(3)最好采用綜合療法,全身和局部治療相結合、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相結合、中藥和西藥相結合;(4)不要輕易變更治療方法,療效觀察一般要在3個月以后。白癜風的藥物治療包括系統用藥和局部用藥兩部分。
驅白巴布期片主要由補骨脂、驅蟲斑鳩菊、高良姜,盒果藤、白花丹等成分組成,其中驅蟲斑鳩菊經測定含有K、Ca、Mn、Fe、Cu、Zn、As、Sb、Rb、Sr等多種微量元素,富含Ca、Sr等徽量元素,而Ca、Sr元素為白癜風病人缺乏的元素,有增強體液免疫功能,同時驅蟲斑鳩菊還可促進黑素細胞增殖,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驅蟲斑鳩菊治療白癜風的作用機制是多方面的,可通過多途徑、多靶點發揮作用。驅蟲斑鳩菊對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可提高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對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量均呈劑量依賴性增強作用,激活酪氨酸酶活性。可直接補充局部的微量元素,從而有效激活酪氨酸酶,促進黑素生成。驅蟲斑鳩菊有散寒止痛、化瘀消腫之功效,可改善病灶部位皮膚的微循環,使氣滯血瘀、經絡阻滯及肌膚失養狀態恢復正常,從而促進黑素生成。
補骨脂對酪氨酸酶有明顯的激活作用,酪氨酸酶是人體內黑色素生物合成過程的關鍵酶,補骨脂素光化學療法(PUVA),已成為自癜風的最有效的療法,其機理可能是補骨脂素通過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促進皮損處的黑索細胞(Mc)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