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的藥物,無論通過任何途徑進入機體后,引起的皮膚和(或)粘膜損害的不良反應,謂之藥疹。為皮膚科急診中常見的病種。
病因
大多數藥物都具有引起藥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藥物,但以抗原性較強者引起的最多。多為魯米那,磺胺類,保泰松,苯妥英鈉,對氨基苯甲酸,鏈霉素,金、砷等重金屬。其他如羥吡唑嘧啶、甲氧噻吩頭孢菌素、甲氰咪胍、氯喹、異煙肼、硫酰脲等亦可引起。此外,對患有先天過敏性疾病的機體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發生藥疹的危險性比較大。
癥狀
剝脫性皮炎型藥疹可能由Ⅳ型變態反應或重金屬藥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引起,屬重型
藥疹。
1.引發藥物 多為魯米那,磺胺類,保泰松,苯妥英鈉,對氨基苯甲酸,鏈霉素,金、砷等重金屬。其他如羥吡唑嘧啶、甲氧噻吩頭孢菌素、甲氰咪胍、氯喹、異煙肼、硫酰脲等亦可引起。
2.臨床表現 首次用藥潛伏期長,一般在20天以上。其中部分患者是在發疹型
藥疹基礎上繼續用藥而發生。此型
藥疹在發病開始即有寒戰、高熱等全身癥狀出現。皮損起初表現為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損害,逐漸增重,最終全身皮膚呈現彌漫性潮紅、腫脹,皺褶部位出現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灼癢感重;同時,唇、口腔粘膜潮紅、水腫或水皰糜爛、結痂;眼結合膜水腫,分泌物多,畏光。全身淺表淋巴結可腫大。一般于兩周后,紅腫減輕,全身皮膚開始鱗片狀脫屑,手足可呈套狀剝脫,頭發與甲亦可脫落。病程2~4周。重者可伴發支氣管肺炎,中毒性
肝炎,腎炎,皮膚感染,甚至敗血癥。若處理不當,伴發水電解質紊亂、繼發感染時也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