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 (Varicella)是由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小兒常見出疹性疾病,中醫又稱為“水花”“水皰”“水瘡”“膚疹”等。近年來該病出現了一些新的流行特征,臨床表現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傳染性極強,嚴重危害兒童健康,成為日益受到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為了解現代水痘發病規律,探索中醫藥良方,現將筆者自擬銀翹甘露湯治療水痘的臨床療效做一總結。
目的:觀察水痘發病情況、臨床表現特征及自擬銀翹甘露湯治療水痘的臨床療效。方法:85例水痘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采用中藥銀翹甘露湯治療,對照組42例給予阿昔洛韋口服,兩組均3 d為1個療程。結果:兩組退熱時間、斑疹隱退時間、皮疹結痂時間及總有效率之間差異比較均有統計意義。結論:水痘四季散發,發病年齡向大年齡延伸,癥狀多不典型,并可出現并發癥,自擬銀翹甘露湯治療水痘療效好,無明顯不良反應。
1資料與方法1.1臨床資料85例水痘患兒均來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門診,起病前2~3周均有水痘或帶狀皰疹接觸史,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 7版水痘診斷標準[1].多有不同程度發熱、咳嗽、流清涕、全身不適、食欲減退,頭面、軀干皮膚分批出現斑疹、丘疹、皰疹,部位表淺,大小不等,呈橢圓形,直徑約2~5 mm,皰疹初為透明如水滴,后變混濁,周圍有紅暈,壁薄易破,有癢感。以后水痘皰疹中央逐漸凹陷,并有痂蓋形成,各類疹型
可同時出現。就診時均未經任何治療。全年各月均有發病,1~12月份發病分別為3,7,8,12,10,8,4,2,3,8,14,6例。就診時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1歲3月至14歲10月,平均(9.32±2.15)歲;就診時病程 1~3 d,平均(1.68±0.79)d;伴發熱32例(38~40 ℃),咳嗽、咽痛14例,皮膚瘙癢40例;血常規示白細胞增加7例(12.1×109/L~18.3×109/L)。對照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1歲5月至15歲6月,平均(9.28±2.24)歲;病程1~3 d,平均(1.7 2±0.76)d;伴發熱33例,咳嗽、咽痛13例,皮膚瘙癢38例;血常規示白細胞增加7例(10.2×109/L~16.8×109/L),血小板減少(66×109/L)1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自擬銀翹甘露湯。基本方: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茵陳、赤芍、雞蘇散(包)、生薏苡仁各10 g,藿香、炒黃芩各6 g,白豆蔻(后下)3 g.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嬰幼兒劑量酌減。高熱煩渴、舌紅苔黃加柴胡、葛根、知母、生石膏;舌苔黃膩加黃連、蒼術;咳嗽加杏仁、桔梗;咽痛加射干、川貝母;癢甚加僵蠶、蟬蛻、白鮮皮;腹痛脹滿、納呆嘔吐加焦三仙、炙雞內金;唇燥口干加麥冬、蘆根;齦腫、口瘡、
便秘加大黃;繼發膿皰瘡加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
對照組予阿昔洛韋15~20 mg/(kg·d),分3~4次口服。
兩組均3 d為1個療程,并做對癥處理,做好隔離,室內空氣流通,但需避風寒,以免復感外邪。有皮膚感染者,根據抗生素的使用原則,合理選擇抗生素。瘙癢明顯者予西替利嗪口服,外用爐甘石洗劑。切忌急于退熱而予糖皮質激素、為減輕皮膚瘙癢涂擦激素類藥物,以免引起病毒擴散,加重病情。如體溫超過38.5 ℃,可以服布洛芬口服液(恬倩)或醋氨酚(撲熱息痛),切忌應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綜合征(Reye''s syndrome)。服藥期間應加強護理,保持皮膚清潔,衣著柔軟勤換,修剪指甲,供給足夠水分,飲食富有營養且易消化,忌腥辣厚味。嚴密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和精神狀態,每天觀察皮疹變化情況,同時做好心理護理,減輕心理壓力。
1.3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2.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皰疹全部結痂、干燥,體溫正常,水痘膿皰疹干燥結痂無滲液,無合并皮膚感染,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有效:皰疹部分結痂,體溫正常,無合并皮膚感染,血常規白細胞在12.0×109/L以下。無效:皰疹不結痂或有合并皮膚感染,發熱不退,血常規白細胞較治療前略有下降或無明顯變化。
2.2 兩組患兒體溫下降、斑疹隱退及皮疹結痂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體溫下降、斑疹隱退及皮疹結痂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由表1可見,治療組在體溫下降至正常、斑疹隱退及皮疹結痂時間方面,均快于對照組(P<0.05或P<0.01)。
2.3 兩組總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2 兩組總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3討論水痘是由VZ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屬于皰疹病毒科α-皰疹病毒亞科水痘病毒的代表株,人類普遍易感,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傳播。在美國和其他溫帶地區90 %~95 %的人在兒童時代患過水痘[3].文獻報道一般多見于冬春兩季(冬季后期及早春),筆者初步觀察到本病一年四季都可散發,發病時間不太集中,趨勢沒有一定規律,與張守民等[4]報道一致。以往最高發病年齡組為5~9歲,但在90年代卻出現在1~4歲兒童[5],而近年來成人水痘有增多的趨勢[6].筆者亦觀察到發病年齡有向大年齡延伸趨勢,臨床癥狀趨于不典型,易泛發全身,向心性分
布特征不明顯,部分患者同時出現口腔點狀糜爛、潰瘍,
結膜炎,外生殖器點狀斑狀潰瘍,且皰疹壁厚,不易破裂,病程較長,痂皮脫落后易遺留不同程度的淡紅褐色色素沉著斑。水痘的并發癥可有水痘肺炎(較常見于成人和嬰兒)、
腎炎、腦炎等。但本文病例水痘并發癥尚少,僅見個別病例血小板減少,這可能與受到觀察病例數量限制有關。水痘病毒是引起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因之一[6],其發病機制可能系病毒抑制巨核細胞產生血小板、并使血小板壽命縮短以及病毒感染引起抗原-抗體復合物與血小板結合被吞噬細胞清除有關。
阿昔洛韋又名無環鳥苷,為核苷類新的廣譜抗皰疹病毒藥,是水痘的特異治療藥[3].但也有不同意見,如美國兒科學會對無并發癥的水痘兒童不推薦常規使用阿昔洛韋療法,因為療效有限[1],且長期口服或大劑量靜脈用藥存在不良反應[8-9].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治療關鍵是使之早愈。中醫對此病早有認識,如《幼幼集成》:“水痘似正痘,外候面紅唇赤……身熱二三日而出,明凈如水泡。”《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謂:“水痘皆因濕熱成……形圓頂尖含清水。”該病多由小兒胃強脾弱,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厚味、辛燥之品,積滯日久內蘊濕熱,復感時邪疫毒,風邪與濕熱搏結于肺脾二經,進而壅滯三焦,外壅體膚而致。臨證每見腹痛脹滿、食欲不振、惡心欲吐、大便不調、舌苔厚膩等表現。治療上宜疏風清熱、解毒除濕。故取銀翹散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合甘露消毒丹化濁利濕,清熱于濕中,滲濕于熱下,俾濕化熱清,氣機暢利,并隨證加減。方中金銀花、連翹疏風清熱;牛蒡子兼能解肌透疹;薏苡仁、藿香、白豆蔻宣暢氣機;茵陳、雞蘇散通利濕熱;赤芍涼血消斑;黃芩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可使表熱得清,水濕得化,風去毒解,則痘疹自除。
參考來源:《銀翹甘露湯治療水痘43例臨床觀察》朱杰,楊巧萍,余德華,王冬云,《中醫兒科雜志》, 2009, 5(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