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和
艾滋病(HIV)具有密切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證實,與正常人相比,梅毒、
生殖器皰疹和軟下疳等以生殖器潰瘍為特征的性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危險性更高。由于生殖器潰瘍性疾病的病因復雜,因此對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進行診治,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正確地診治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將直接降低艾滋病的傳播風險。
1 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的病原學研究
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的病原學較為復雜,常見有梅毒蒼白螺旋體、人類
單純皰疹病毒、杜克雷嗜血桿菌等,有相當部分原因不明。朱慧蘭等使用暗視野顯微鏡、梅毒血清學檢查、酶免疫法、細菌培養等方法,通過對285例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進行病原學檢測,發現梅毒感染率為26.3%,生殖器皰疹感染率為26.0%,病因不明的為47.7%[1]。林昭春等對146例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的病原學研究表明,發現梅毒感染率為24.66%,生殖器皰疹感染率為25.34%,其他原因為50%[2]。張師前等運用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梅毒螺旋體紅細胞凝集試驗(TP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方法測定102例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女性患者,結果表明杜克雷鏈桿菌抗體IgA及IgG陽性占30.61%,梅毒占52.04%,單純皰疹2型抗體陽性占17.35%,HIV陽性47.95%[3]。Lai W等利用包含有梅毒蒼白螺旋體、人類單純皰疹病毒、杜克雷嗜血桿菌等引物的多重聚合酶鏈反應技術(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對418例南非礦區男性生殖器潰瘍患者進行病原學檢測,結果發現梅毒感染率為11.24%,生殖器皰疹感染率為25.6%,杜克雷嗜血桿菌感染率為60.1%,且生殖器皰疹感染率的流行趨勢明顯逐年增加[4]。Ahmed HJ等利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對來源于達累斯薩拉姆(Dar es Salaam,坦桑尼亞首都)和姆比亞(Mbeya,坦桑尼亞城市)的102份生殖器潰瘍患者標本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達累斯薩拉姆的杜克雷嗜血桿菌、TP、HSV-2的DNA檢出率分別為63%、 13%、2%,姆比亞的分別為 34%、10%、 0。其中有38%同時檢出3種病原體,HIV陽性率分別為46% 和52%[5]。Fawole OI在尼日利亞的城市性病門診調查顯示,性傳播疾病中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發生率為7.6%,生殖器皰疹占42.25%,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占24.7%[6]。從以上的結果可以看出,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的病原學較為復雜,不同的病原體在地區之間的人群感染率相差甚遠。用現有的診治方案將無法消除生殖器潰瘍增加HIV傳播的風險。
2 生殖器潰瘍與艾滋病相關性
目前普遍認為生殖器潰瘍與艾滋病有明顯的相關性。朱慧蘭等通過暗視野顯微鏡、多重聚合酶鏈反應等方法,在8962例性病門診患者中發現有生殖器潰瘍的患者HIV感染率為1.78%,無生殖器潰瘍的患者HIV感染率為1.53%。患梅毒和生殖器皰疹的患者HIV感染率為2.81%,其他生殖器潰瘍的患者HIV感染率為1.49%。梅毒患者的HIV感染率明顯高于生殖器皰疹和其他生殖器潰瘍的HIV感染率[7]。Kjetland EF等對527例津巴布韋的性活躍婦女的研究表明,HSV-2、HIV、陰道毛滴蟲、TP的感染率分別為64.5%、 29.3%、24.7% 和 6.2%,HSV-2與HIV之間有顯著相關性[8]。Nnoruka EN等對31例同時感染梅毒和HIV的患者進行感染HIV風險系統性回顧調查,結果表明29.1%的患者出現過一期梅毒癥狀(硬下疳、生殖器潰瘍),在生殖器部位癥狀持續時間平均(3.9±1.4)個月,認為梅毒感染與HIV/AIDS有明顯相關性[9]。Chen CY等通過558例男性生殖器潰瘍與602例男性尿道炎患者的對比研究表明,生殖器潰瘍患者更容易感染HIV。在生殖器潰瘍的標本中生殖器皰疹有較高的檢出率(35.9%)[10]。Corona R對前后5年間的2210例性病門診患者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生殖器皰疹和早期梅毒與HIV感染有明顯的正相關[11]。Serwadda D通過長達10個月時間的對248例已度過窗口期的HIV感染者和496例窗口期的HIV感染者的HIV載量追蹤后發現,HSV-2感染與HIV載量變化有明顯相關,預防和治療HSV-2感染顯得非常重要[12]。因此生殖器潰瘍明顯增加了艾滋病感染和傳播的風險。
3 生殖器潰瘍的病征管理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非洲地區的經驗,推薦在發展中國家使用簡便、低廉費用的性病病征處理方法,處理與性病相關的綜合征,以降低HIV感染和傳播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將性傳播疾病的常見癥狀歸納為7個綜合征。采取流程圖形式,對臨床醫生處理性傳播疾病進行指導,包括病征診斷、檢查、治療、預防與健康教育、轉診等內容,簡明扼要。我國衛生部于1995年開始,在全國推薦使用,并結合國情做過2次修訂。與生殖器潰瘍有關的病征處理為“生殖器潰瘍病征處理流程圖”。其要點為:對生殖器潰瘍的患者,根據其病史及潰瘍的特點區分為早期梅毒和生殖器皰疹兩類,前者進行抗梅毒治療,后者行抗皰疹病毒治療;如1周后不能治愈,則予抗杜克雷嗜血桿菌、衣原體感染治療;在治療的同時,推薦患者使用
避孕套。王千秋等在上海、成都兩地開展了現場試驗,利用M-PCR和RPR、TPHA等方法進行病原學對照診斷,227例患者試驗結果表明,上海和成都兩地梅毒診斷敏感度分別是88.7%、69.0%,特異性分別是95%、50%,11%的梅毒患者被誤診為生殖器皰疹,227例患者中無軟下疳病例,不明病因的生殖器潰瘍病例達34%[13]。Van der Veen F在總結了15個國家開展4個主要性病病征管理(尿道分泌物、陰道分泌物、女性下腹痛、生殖器潰瘍)的情況指出,在綜合考慮病原學、藥物來源、費用、效果等因素后,在貧困地區推廣使用性病病征管理仍然是控制性病艾滋病的首選策略[14]。林昭春等在全面評價146例患者在應用生殖器潰瘍病征處理流程圖的處理效果后認為,該流程圖不宜應用于梅毒感染以外的生殖器潰瘍的處理。此外,Wolday D分析了亞的斯亞貝巴(埃塞俄比亞首都)的259例運用病征處理的婦女結果發現,67%出現HIV抗體陽性,有30%臨床癥狀無改善,其中包括持續出現生殖器潰瘍、生殖器分泌物和生殖器疣[15]。
綜上所述,有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的病原學較為復雜,除常見有梅毒蒼白螺旋體、人類單純皰疹病毒、杜克雷嗜血桿菌等以外,有相當部分原因不明。目前普遍認為生殖器潰瘍與艾滋病有明顯的相關性。生殖器潰瘍性疾病,明顯增加了艾滋病傳播的風險性,二者有明顯的相互促進作用。由于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的病原學有明顯的地區間差異,因此對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的診治和干預策略必須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分別對待。性病病征處理方法雖然適合在貧困地區和資源缺乏地區推廣使用,但是在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使用,仍然無法消除生殖器潰瘍增加HIV傳播的風險。探索在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殖器潰瘍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的診治模式和干預策略迫在眉睫。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3期;《生殖器潰瘍與艾滋病相關性研究進展》;李永振(綜述),林有坤(審校)